回家过年,何陋之有?


    近日,新东方的一位教师在微博上发了句“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顿时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春节回家,不仅成本增加,而且造成交通拥挤,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纯属落后的传统习惯。然而,这种观点遭到更多的人的炮轰,大家纷纷在网上留言呼吁“回家过年,保卫春节”!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古时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再加之人们思想的局限性,认为祭祀是个人和整个家族命运的决定因素,因此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并将之视作民间过年的重要礼仪。而宗族祖先的墓地都在故乡,每到年关,求学或工作在外的游子便“回家过年”,全家人齐聚一堂,祭祀祖先、神灵,祈求来年顺利吉祥。到了近代,人口流动性加大,亲人好友天各一方,人们沿袭“回家过年”这种特定的仪式,利用春节里短暂的闲暇探亲访友,祭奠祖先。这是中国人忠义孝道美好品质的体现,更是中国人恪守传统铭记祖辈的方式。“过年回家”已经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符号和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在了国人的心中。

    当然,对于倚仗“回家过年”这一特色“仪式”派生出的众多不良现象我并不认同。春运期间涌现出“中国特色”的“黄牛党”是一种陋习,以春节团聚为理由胡吃海喝笙歌鼎沸是一种陋习,毫无节制地燃放烟花鞭炮是一种陋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热爱春节,不影响我们坚持回家过年的决心,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亘古未变的精神价值。只是,请给它时间,请允许它在社会博弈中,逐步调整归位。

    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曾说过,“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

    由此,不禁想到2005年11月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事件,韩国人的“申遗”行动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在无尽惋惜的同时不禁反思为何外国人对我们的民俗节日如此珍视。倘若,传统的回家过年是一种陋习,那么抛掉吧,春节也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