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各种各样的雷人校规吸引人们的眼球:比如“学生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央视”、“学校晚上必须要唱红歌”、“将男女生进入异性宿舍睡觉当成嫖娼处理”等。制订者出于善良的本意,拿出来实施的却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东西。近日,成都盐道街中学又为初高中的异性同学设定了在公共场所文明交往的距离:一般为0.8米-1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
看到这个规定,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距离拉开就能杜绝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或者说50厘米以内没有异性友谊的存在?我们脑海里恐怕就会出现这样富有讽刺意味的场景:该校教师们个个手持直尺,在操场上呼啸着追赶同学,丈量男女生之间的距离。一发现低于50厘米的,教师立刻拉响警报器,保安从天而降,将学生带到教导处接受惩罚。
可笑吗?中国的教育的确这样纠结:一方面,学生们搞出越来越多的“厕所门”、“激吻门”,让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忧心忡忡;而另一方面,学校为了管理好学生,设置的规定却大有“不雷人死不休”的架势。
盐道街中学的雷人校规并非事出无因,校方也是在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但我大致看完通知要求,其中有关异性学生交往的内容,也只是粗略地提到“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尚无全面打击早恋的意思,而学校方面大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创新,结果就制定出了如此雷人的校规。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现象屡见不鲜,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教育部也是本着这样的初衷制定指导纲要,但肯定想不到某些学校将它演绎成如此模样。
我不否认学校制定这样的规定是为了让学生遵守纪律,避免早恋或是出格行为的发生,让学生能专心学习,毕竟这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但问题是,男女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交往,就真能使学生将心思投入到学习上来吗?换句话说,异性学生亲密交往有危险,保持半米以上距离就安全了?这好比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学校、老师手持棍棒围追堵截,却从未想过如何去输导青春期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对正常的性教育更是讳莫如深,学生只能是更强烈的逆反,造成的结果实在可笑可怜。
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爱情这东西,显然不是靠硬性的规定就能杜绝或避免的。毕竟,老师不可能时时监管学生,家长也不可能时时盯着学生。学生是否早恋,不是学校老师每天拿着一把尺子就能丈量出来的,更不是靠强制力量就能杜绝的,必须要从学校和家长更早期的教育培养做起。学校,理应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们当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现象,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耐心的作为。一纸荒唐校规,折射的却是教育者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雷人”规定不断挑战着我们的眼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教育者们总是拍脑袋决策。然而,做一个决策容易,但做一个行之有效的决策很难。所以,学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从三尺神坛上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内心和真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