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11-4):“民工荒”对珠三角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挑战
彭澎
金融危机时导致民工“返乡潮”,金融危机过后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民工“返粤潮”。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内地发展、在广东打工收入已经缺乏吸引力、新一代民工不愿忍受“妻离子散”、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不敢接长期订单……
结果是什么呢?从富士康开始到内地建厂,现在是小企业也走向内地。我相信这不是汪洋号召的“双转移”的结果,却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产物。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迁厂运动”会不会出现?广东面临着江苏、山东的追赶,内部又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各地应该倍加注意才是。
要切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到“工厂内迁”,可以看到的另一方面是许多制造企业集体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至内地,却将研发、接单等核心环节保留在广东。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广东仍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即与海外联系广泛,易于接单并跟踪先进技术和商业信息。从用工管理和社会管理角度,则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上来,包括部分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工人。
毕竟广东用工成本比内地要高一些,珠三角的生活成本决定了高端人才的待遇要有吸引力才行。而社保、医保、入户、社会治安、住房、交通、环境等等都是人才需要的软环境。实际上,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劳动力素质的转型升级,因此,一是员工的培训提高,二是新型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各种新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
要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多人文关怀
广东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时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因此,要让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和企业员工留在珠三角,必须对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增强幸福感。这包括基本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稳定的工作岗位、晋升的台阶和提高的机会。
由于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已经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多采取柔性化手段,杜绝和减少武断的、刚性的、简单的管理方式。富士康事件留下的教训就是对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再遵循过去的管理方式了。对年轻的员工,可能要更多地创造娱乐、体育、文化学习、社交等方面的机会,并在场所和时间上予以保证;对成家的员工,则要在夫妻团聚、探亲访友、子女入学、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关怀,使企业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协调。
要推进珠三角的一体化管理水平
珠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在社保、医保等福利、积分制的互认上,在公安系统、治安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的联网上,在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上,在禁摩等管理标准的统一和公路收费、年票互认上,都存在着许多阻碍。
而珠中江、广佛肇、深莞惠三个经济圈,更多地使一体化的整合被限定在三个区域之内,经济圈内消除壁垒可能又导致三个经济圈之间更大的壁垒。从珠三角规划纲要来看,并没有三个经济圈的提法,因此,可以说三个经济圈是为了更快地实现珠三角一体化的阶段性产物,是为了珠三角一体化而设立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而不是要分割珠三角。或者说,珠三角一体化是目的,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是手段。
如此来看,凡是三个经济圈中得以推行并得到实践认可的好的做法,一旦成熟就应该在整个珠三角全面推广。如年票互免就应该在三个经济圈实施的基础上,尽快在珠三角全面推开,甚至在全省推广;社保、医保、入户积分制都应在三个经济圈内试行互认之后在整个珠三角推广。
现在广珠城轨已经通车,五年内整个珠三角的城轨系统将构成为初步网络,区域内人员来往、经济交流、产业融合、投资消费等必然更加频繁,交通等硬件一体化将对社会管理软件的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