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是否会真正步入数九寒冬?
2010年的楼市有惊无险地过去了,从去年4月的调控开始到年底开发商们皆大欢喜的收官,调控似乎演变为一种让人难以言表的黑色幽默,楼市上演的“让房价飞一会儿”让更多的购房者在忐忑与纠结中抗过了2010。当2011走来,新一轮调控紧缩的苗头与表现无疑给新一年的楼市定下了冷色基调,尤其伴随着农历新年袭来的一轮冷空气,楼市是否也会真正步入数九寒冬?
调控、保障双管齐下遏制房价增长
现在楼市最热的词莫过于“房产税”,从加息、一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无不昭示着政府调控的决心和力度,尤其“房产税”的浮出水面更让未来楼市表现出无比氤氲的氛围,如此举措是否能真正地起到遏制房价的作用暂不讨论,仅此一说,似乎就可以让楼市失去继续嚣张的底气,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更是给楼市带来希望。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而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已达802亿元,尤其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制定的580万套的任务,2011年,保障性住房更是达到1000万套的指标。不可否认,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可以保证一定的住宅建设开工量和新增供给量,更有助于对冲政府对楼市调控而可能导致的房地产投资下滑,从而避免陷入一调控就减少供给,导致下一阶段更大调控压力的恶性循环。而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同样拉动建材、装修等多个行业的经济增长,并对拉动内需有很大帮助。尤其是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规模,有专家表示,如果按每套60平方米计算其总量相当于去年商品住宅建设面积的六成,所以如果这一建设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将给国内的房地产供给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并对目前的房价起到很大的稀释效果。
资金面临紧张但短期内难以见效
面临新一轮的调控,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新一轮的资金压力,从表面来看,这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但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越调控开发商的资金越紧张呢?从目前结果来看显然不是,有不少开发商甚至坦言,去年每次调控之后,都会由短期的购买犹豫爆发成新一轮的增涨,调控让开发商的开发进度因此调整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看再说”成了他们的口头语和应激反应。经过2010年的雷声大雨点小的调控,开发商不仅有了更高级的免疫力,甚至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担忧与恐慌到适应并从容应对甚至从中寻求发展机遇,可以说,在一轮轮的调控中,楼市发生着改变,开发商更是实现了蜕变。
资金,是否会成为2011年开发商最痛的一根神经?痛感的生成与反射弧的长短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开发商这次的反射弧肯定不短,去年的完美收官使得短期内开发商的资金处于充裕状态,足以支撑一年半载。
2011年一季度,只有国家调控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市场上流动性回收力度加大(连续加息作用开始显现),保障性住房供给量能够有效释放,百姓对房价大幅反弹的忧虑才可能得到缓解,支撑房地产投机炒作的非理性预期才可能弱化,从而有助于居住地价稳定。
三次调控序幕已经拉开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昨天发布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强调,全国城市地价出现快速反弹等一系列市场态势表明,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收紧。三次调控序幕已经拉开。
投资消费双重推动快速反弹
全国城市地价监测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地价总体水平呈上升态势,环比增幅加速回升,商业、居住地价环比增长率较上一季度进一步上升。报告显示,除工业地价环比增长率外,重点监测城市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水平。报告指出,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落实,对重点区域城市地价上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对政策反应更为灵敏。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环比、同比增幅最低;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速趋缓;环渤海地区增速均呈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系列数据表明,2010年四季度,土地市场需求旺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同时,房地产市场呈现量价齐升局面。
当前房地产市场投资加速,成交量价齐升;土地供应达到历史高位,土地价格在三季度微升的基础上快速反弹;一系列市场态势表明,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收紧。
居民投资意向再度首选房地产
“去年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意在表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决心,也拉开了三次调控的序幕。”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在报告中强调。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预计2011年宏观经济仍将延续极其复杂和不确定态势,宏观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将在8%左右。央行最近一份调查显示,居民投资意向再度首选房地产。为此,2011年土地及房地产市场调控压力仍然较大,把房价、地价控制在合理水平难度不减。
区域限拍是新招
在北京,国土资源局完不成年度供地计划,已经是惯例了。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北京商品房用地供应量逐年下滑,而这一过程则伴随着北京房价的一路猛涨,自6700元每平方米跳跃到了2.3万元每平方米。事实上,2003年北京市土地供应量和开发量较大,使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并且该年度北京市房价表现出稳定。但从2004年开始,北京土地开发量持续萎缩,而整个市场的需求量则持续上升,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房价亦自2004年开始迅速上涨。
为了保证2011年的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国土资源部正在拟定文件。该文件的主旨内容就是,要求各地方政府明确本年度供应的保障房用地,并列出明确的供地时间表,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将暂停该区域性的土地招拍挂。
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环境保护部搞过的“流域限批”。主要城市和部委为保障房用地大动“干戈”的原因,是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在用地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保障房大跃进的同时,商品房也在为价格上涨蓄势。 只有足够的保障房供应,才能与高房价商品房形成结构平衡。现在看来,无论怎么样,欠账太多的保障房,如果再不动真格的大力建设,一切都将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