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作为宝鸡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先后参加了在北京、西安两地召开的决策咨询委员会议,倾听专家对宝鸡2011年工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倾听之心相当真诚,会议之先均向咨询委员呈送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咨询委员所提意见和建议均以这两个本子为基础。
宝鸡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有决策咨询委员16位,其中北京10位、陕西6位,均是所在领域顶尖的专家、权威。今年是聘请的决策咨询委员为宝鸡服务的第三年。多数专家不止一次来过宝鸡,对宝鸡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与去年的决策咨询委员会议一样,今年的决策咨询委员会议上,专家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有的所提意见和建议,立足大局,理论恢宏,让人灵性大开,但一下子还难以准确把握,需要细细研磨,慢慢吸收。有的则思路清晰,字斟句酌,言之凿凿,论理深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针对性强,对工作实践大有帮助,令人受益匪浅。
专家归专家。专家所言,一家之言,有所长必有所短。各人知识结构不同、经历背景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场合,往往给出不同解答,甚至截然相反的解答。归纳起来,有“五大结构”问题,专家意见分歧较大,求得一致比较困难。我不得不问:这“五大结构”有最优解码?如何才能科学求解?这五大结构性问题不是也在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决策吗?在整个决策咨询活动结束时,我也把这疑惑抛给专家,并真诚邀请专家到宝鸡实地调研,现场解决问题,到时候再洗耳恭听,面对面垂询。
1.所有制结构问题。宝鸡的工业主要是“一五”、“三线”建设时期打的“老底子”。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不同阶段,宝鸡都曾力图采取举措,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有收效但收效不够明显。到目前为止,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偏大。关于这一点,一直就受到“诟病”,这次也有专家大谈发展非公经济。记得我刚到宝鸡工作时,也曾就此发表过言论,但后来觉得宝鸡市情特殊,之后很少再谈及此事。现在看来,有必要追问一个问题:对一个区域而言,真的存在所谓合理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所有制结构吗?
2.产业结构问题。正是因为宝鸡工业的“老底子”是国有企业,是规模以上企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所以宝鸡的经济优势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偏大,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有鉴于此,在改革开放后,宝鸡市先后提出建设西部工贸城、物流中心、旅游名市,甚至城市天堂等,以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但似乎“无济于事”。虽然GDP屡屡超计划冲高,但结构调整计划却一再落空。也因为如此,城镇吸纳劳动力能力、吸纳人口能力有限,城市“人气不足”。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低,成为宝鸡发展的一块“心病”!这里的问题是:均衡发展好,还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好?一个区域、一个阶段,有值得追求的理想的产业结构吗?
3.城乡结构问题。由第一个问题产生第二个问题,由第二个问题又产生第三个问题。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发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甚至相背离。GDP增加很快,而劳动就业增加不快,城市人口增加不快。宝鸡是一个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城市。与工业化水平相比,宝鸡的城镇化率明显偏低。强力推进县域发展,而结果却是县变强、市更强,维持了“市强县弱”的大格局。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在异地融入工业化、城镇化浪潮。脚踏实地,面向未来,一些人强调集中,一些人却强调均衡;一些人建议做大工业、做大城市,同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些人建议做大工业、做强城镇,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是:鱼与熊掌二者能够兼得吗?
4.城市结构问题。宝鸡市的主城区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高台阻隔,西有群山环抱,只有东部开阔平坦,建城成本低,因此宝鸡城区沿渭河布局,向东发展,呈条形带状。据此,有专家提出:宝鸡城市应以东西为“轴”,不宜以南北为“轴”。新世纪以来,宝鸡市先提出“东扩、南移”,之后提出“北上”(盘龙塬)。随着城市骨架拉大,南移与东扩“合流”,对此专家没有分歧。这次西安会议,有专家明确表示,城市“东扩”成本低,“北上”难度大,建议权衡轻重缓急,“十二五”力攻“东扩”,使主城区与蔡家坡一体化。到“十三五”期间再图“北上”大计。问题是:专家建议尽管有其合理性,但与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如何有效衔接?
5.动力结构问题。大家熟知,所谓经济发展依赖“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宝鸡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一点,在一些专家那里,也觉得是一个问题。建议宝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不要过度依赖投资增长,应调整“三驾马车”的动力结构,更多依赖消费增长。且不说如何推进消费增长,这里我有一问:是不是所有区域都要和全国一样,经济增长的动力都得是“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依赖投资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一定不够“科学”吗?
“五大结构”优解之问,我有责任说清,但却实实说不清。我的基本态度是,结构问题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我们应当切实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群众。如果说存在一个理想的结构,那么这个理想的结构,并不是因为符合某种理论、某种模型,而是因为其能够比较好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一个成语叫“按图索骥”,也许图上的那个“骥”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即就是存在也许不在本地、本区域。我们应当少一些空想、多一些实践。
这里,我所以提出“五大结构”优解之问,其一是想告诉大家,结构是经济发展的表象,在表象背后更深层次存在经济逻辑、内在规定着经济活动。其二是要提醒大家,避免陷入“结构主义”、唯美主义的“乌托邦”。其三是真诚邀请大家,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求解。归根结底,一句话:要“给力”区域优势,“给力”企业竞争力,“给力”能够手到擒来的东西。
“五大结构”优解惑问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