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国家以及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认真的讨论的许多年了,牵扯面甚广,现从我国的视角(研究的立场),从贸易顺差的性质与原因的角度,再略说一二。
1.贸易顺差的“发展性”
若干年前世界银行专门撰写报告倡导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以为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此模式又转向谨慎。不论学术讨论及其结果如何,以出口带到经济增长的模式,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的基本模式,也差不多是唯一成功的模式。因此可以说,扩大出口,通过贸易顺差积累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发展性”。因此,对于贸易顺差的追求(当然不能通过限制进口来获得),具有合理性。
2.贸易顺差的“阶段性”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一定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诸多亚洲国家和中国而言,“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重要特征。这并不意味着,之后的三十年中国仍然会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对于现在所谓的发达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曾经出现过贸易顺差,现在仍想追求顺差而不能。因此,不能因为自己过了这个阶段,就开始批评他国。
3.贸易顺差的“被动性”
谁都知道,连外国人也承认,中国的顺差,其实是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韩国人,包括中国人的顺差,绝大多数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出来的。这与现在的原产地规则有关,与国际分工格局有关,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策略有关,当然,也与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政策导向有关。
4.贸易顺差的“夸大性”
这已成为业内共识,也得到了美中联合研究的证实。当然,如果加工贸易不算进来,则会去掉更多的水分。
5.贸易顺差的“共赢性”
中国赚取了加工费和就业,外国人赚取了投资收益;中国人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外国人以本国失业为代价;中国人以政绩自诩,外国人被政客忽悠。
总之,表现为中国国际收支账户上的贸易顺差确是客观存在,任谁都无法消除之。但其性质和原因却非传统的经济学所能解释。当然,调整的政策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学来进行,如汇率变动,就更不靠谱了。
美国人有自己的政治压力,中国人也有。林毅夫说的好,好比是两口子吵架,很贴切,但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沉重。美国人在艰难的调整,中国人也在被迫进行艰难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