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新闻颇受关注:一是“史上最严厉” 的公车改革政策正在悄然酝酿。本次公车改革的源头源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去年12月28日召开的一次会议,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10年工作汇报,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 研究部署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成为了中纪委工作汇报中的主要内容。
据悉,去年12月29日,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公车问题将成为2011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作为首项清理的重点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 这个规定将会比过往更加严格。在这轮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公务车改革下,公车配备标准以及公车的总数量都会下降。
与中央的“史上最严”公车改革相对应的,是北京市在治堵新政中承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作为首都和“首堵”,北京在对市民采取摇号限牌的措施后,也势必对公务车的数量进行史无前例的严格控制,以回应“限牌为公车让路”的说法。
第二条广受关注的新闻与车无关,但与政府采购有关。1月1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篇《公务招待禁茅台 茅台价立马暴跌》的文章。文章称,茅台酒价这样疯涨,本质上是公款消费与权钱交易不正之风所致。不信的话,就请党和政府发文禁止并严查公务招待用茅台酒,既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由财政拨款支持的机构、团体,还有央企和地方国企,当然还要严禁公职人员到外企、民企等处吃请尤其是喝茅台酒,也不能接受茅台酒这种礼品。果真如此的话,相信茅台酒价定会应声而落,也就用不着限价等诸多花样了。
尽管这两条新闻表面上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但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公车还是茅台酒,之所以会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原因不外乎——公费和腐败。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特别容易激发民愤,任何与腐败有关的话题都有可能成为焦点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采取强有力的手段,遏制腐败之风的继续蔓延,就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史上最严”公车改革缘何值得期待?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已将“民富”和小康生活作为发展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公车改革曙光初现。事实上,公车改革已经说了很多年,只可惜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公车改革”就像“狼来了”一样,公众已经审美疲劳。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采购和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16个年头。然而,16年过去了,公车改革却没有丝毫进展,公务用车数量反而越来越多,每年花在公车采购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
来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用车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甚至有资料称,公车采购的支出甚至已大大超过年度国防开支,成为财政不堪重负的包袱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的一个“大漏斗”。在不少地方,公务车追求豪华、气派和大排量,甚至公然超标采购成风,加之公车私用现象比较普遍,难怪舆论对公车有着颇多微词。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是因为涉及到很多当权者的利益。“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公车改革必须自上而下,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彻底。在去年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可以说,在交通拥堵的前提下,在公车私用成为众矢之的的大背景下,公车改革终于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记者从中纪委获悉,各地区各部门“三公消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了57.51亿元,其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压缩了17亿元。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28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10年工作汇报,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在公务用车管理方面,中央纪委督促协调国管局等部门抓紧研究修订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政策界限,提出制度措施。“公车治理列入政治局会议,这是在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可见公车配置超标、公车私用、数量过多等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并涉及腐败的非正常现象已经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新华社记者南辰认为,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这一顺应民意的改革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让公车给私车“让道”,让“不便回应”的公车数量、开支晾在阳光下、监督下,对公车特权和公车腐败给予最严格的制约和打击。
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值得期待。
公车改革将引发车市变局
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0中国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仅蝉联全球第一,而且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1700万辆最高年度销量纪录,令中国站在世界汽车消费新的高点和新的起点上。
然而,2010年的烟花还未散尽,2011年的硝烟已经四起:油价持续上涨、北京“治堵令”出台、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车船税调整……在用车环境恶化和车市刺激政策全面退出的双重压力下,今年国内车市还能否延续去年的辉煌,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不少专家甚至认为,1800万辆将成为中国车市若干年内无法再次企及的高点,2011年车市或将出现下滑局面。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车市,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最大。专家分析,北京的治堵新政将使北京销售新车的排量和价位都将升级,自主品牌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将逐渐降低。另外,合资自主车型的纷纷发布、刺激政策的退出,都将对自主品牌造成深远影响。在刚刚开局的2011年,对自主品牌来说,公车改革或许是唯一的好消息。
公务车市场向来都是汽车企业的必争之地。除了巨大的利益外,更令广大车企动心的是,赢得公务车市场,扩大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能以特殊的品牌影响力,有力带动商务用户和私人用户的汽车消费,这一点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公车采购最大的获益者,奥迪每年都策马扬鞭,2010年的销量更是一举突破22万辆。尽管奥迪一直强调,公车采购在总销量中的比例已经很低,但其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据悉,本轮公车改革将把主要工作放在降低公车配备标准和总量控制上。某知情人士称,“比如过去省部级是配备45万以下,排量3.0升以下的轿车,省部级副职配备35万以下,排量3.0升以下的轿车,而本次公车改革为了响应和配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将把上述标准降低至排量2.5升以下, 但是否对总价进行限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
事实上,早在2009年底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二次会议上就提出,自2010年起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在“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38家进入采购名单的汽车厂家中,有自主品牌车企21家,车型达到60多款。
提升自主品牌在公车采购中的比例,是众望所归,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自主品牌的发展。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和从汽车大国要向汽车强国转变一起,被列为规划最重要的两大指标。其中,关于提高自主品牌国内份额的具体描述是: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2015年,大型汽车企业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
只有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才可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然而,今年车市发展的趋势注定,自主品牌将再次站到了为生存而战的十字路口,一些走低价路线而且盘子较小的企业,甚至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政府公务车的示范作用远比提升销量意义深远”,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看来,政府采购必将促进企业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带动中国汽车工业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