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推动的南方科大“自发文凭、自授学位”的改革,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相当多的国人,不断质疑:未经教育部认可自发文凭,这与自印人民币有什么两样?外国人觉得,文凭天经地义要由学校发放,大学连文凭发放权都没有,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何以体现?
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距离?孰对孰错?我原本不想就此事发表什么看法,但昨天又有朋友谈及此事并一定要我写点文字谈点看法。因此,这是一篇应朋友的要求而写的文章。
文凭是学生水平的凭证,文凭是学生质量的证明。一所大学能不能自发文凭,决定于这所大学的办学质量是不是能得到保证。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了保证,这所大学当然可以自发文凭。大学都知道,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众多因素中的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大学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条件能得到保证的话,那么这所大学也就有了自发文凭的质量基础。
现来分析一下,中国大学的本身是否有办学质量的保障机制。如果有,完全可以让大学自发文凭;如果没,那么还只能由教育部统一掌管。大家首先要知道“自发文凭”的一个必然结果,那就是“自主招生”。文凭自发,招生自定,这是必然的逻辑。眼下,教育部统一管理文凭,各学校招生的数量及标准自然也由教育部决定,任何一所大学想突破教育部规定的指标哪怕只多招一名学生都是不可能的。多招的学生不可能得到额外的教育部认可的文凭,这就是现状。教育部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确保大学的生源质量。如果允许各大学自发文凭,在目前条件下,各大学的生源质量还能得到保证吗?大家一定能想象得出,在目前这种权力、金钱比法律更有威力的“关系社会”,自发文凭带来的招生乱象:行贿受贿成风,以权谋私盛行;“贫下中农”倒霉,“地主富农”得志;分数不如关系,能力不如权力;指标不包含亲戚,程序不约束子女……。所以,大学文凭只能由教育部掌管,这不仅保证了生源的质量,更保证了教育的公平、社会的正义。如果文凭任由大学自发,“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决不会是偶发事件。
那么国外的大学为什么就可以自发文凭?而且办学水平反而更高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的不一样呢?这与学校的体制有关,也与国情有关。成熟的市场经济,看重的是水平不是文凭。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乱发文凭对学校来讲只能是自掘坟墓。从学校自身来看,国外的好大学往往是“私立”的,相当于“私企”;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的,相当于“国企”。“私企”,要以“质量”取胜,走的是“品牌”之路,要选择最优秀的员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研发,员工录用上的开后门只能是自断后路、自毁前途。私立大学与私企一样,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只能走“质量、品牌”之路。只有有了质量、有了品牌,才能有生源,有了生源才有办学经费(学费),有了经费才有教师,有了教师才有质量、品牌,有了质量、品牌又有了学生……,循环往复,恒者恒强,直至永久。“先有哈佛的存在后有美国的立国”的事实就证明了,有好的体制的大学根本不需要政府的领导。公立大学就不行了,就像“国企”一样既没有活力又擅长搞阴谋诡计。经费是不用愁的,生源是被分配的,质量是没标准的,评价是人为的,校长任命是内定的。没是非、没竞争的情况下,办学者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要超过对学校发展的关注,当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会以个人利益为重。那么有人又会问,外国,像美国,更多的大学是公立的,为什么这些大学也自发文凭而且仍然能保证文凭的含金量呢?大学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体制,还需要文化。国外的大学是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但这些大学都在同样的文化中共生共荣。办学的理念、教学的模式、管理的机制、诚信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就形成了文化,最先在私立大学所形成的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扩散、传播到其他所有的大学,并且深刻影响甚至规定了这些学校的发展。目前国外的公、私立大学,特别是美国的公、私立大学,除了经费来源上有所不同外,在招生录取、教师录用,校长产生,直到办学理念、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私立大学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样在公立大学存在,这也就使得公立大学自发文凭成为可能。
缺乏自我质量保障机制的大学,自然需要教育部的管理;教育部的管理又会进一步加速本已脆弱的大学自我质量保障机制的瓦解。这也就有了中国大学“自发文凭即乱,官控文凭即死”的悲剧的永不谢幕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