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女主播刘羽的一条微博,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网友们对照这个包含众多易读错字的表格自测后,纷纷感叹自己“说都不会话了”。
刘羽曾主持过《整点新闻》、《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微博中,她贴出了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上面是一张写满汉字词语和读音的字条。仔细辨别这些词语和读音,好多字正确的读音都和我们习惯的读法不一样:比如,不是“下载(zǎi)”而是“下载(zài)”,不是“影片(piān)”而是“影片(piàn)”,不是“尽(jìn)快”而是“尽(jǐn)快”……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可读对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对于反应机敏、出口成章的主持人,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做播音员要简单得多。坐着念念稿子,不需太费脑子,其实不然。
曾有人这样概括播音员的基本技能: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开拓性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社交能力、成熟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的人生阅历等。只做到前三条充其量算一个合格的播音员,即使如此也并非易事,连邢质斌、李瑞英等央视王牌主播都会对读音“提心吊胆”。
想想也是,从小到大读了几十年的常用词的习惯读法,很多竟然和标准读音相去甚远,主播们担心一不小心按照约定俗成的读法误导了观众朋友,而且还直接跟自己的收入挂钩,能不紧张么?我都替他们捏了把汗:当个播音员,容易么!
《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曾透露,《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口误分A、B、C、D四类,最严重的A类错误号称“就地死亡法”,主持人当天播完新闻,第二天就得下岗。“为了避免播报新闻时有不会念的生僻字,主播们《新华字典》几乎从不离身。”不过,并不是所有念错字的情况处罚都这么严格,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比如,央视主播赵普介绍,他曾把“舟曲(qū)”读成“舟曲(qǔ)”,就没有被罚钱。因为舟曲这个地名并不常用,而且舟曲泥石流属于突发新闻,抢的就是速度,根本没时间细查,这时候出现小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另外,在舟曲这个案例中,赵普及时向观众作了道歉并更正,因此也避免了受罚。
央视国际频道的新闻主持鲁健曾在博客上吐露心声:一些字的读音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如字典上“戛”只有一个读音,就是戛然而止的jiá,但是你把戛纳电影节念成(jiánà)电影节,观众以为是非洲国家加纳办电影节了呢,但是你念成gānà,字典上没有,又算错。”实际上,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吐蕃”、“一骑红尘妃子笑”等,这就存在一个学术规定和约定俗成的差别问题,也是语言界亟待解决规范的问题。
从学术的角度或职业的角度,生活在传播的环境当中,看似光鲜的播音员确实创造力很受束缚,可以说是必须“带着镣铐跳舞,而且要承受镣铐的重量”。镣铐让戴着它的人受约束、很沉重,然而也正是它的存在,才使得这份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教授表示,作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工作者,准确规范严谨的表述,是播音员基本的业务标准和要求。西岸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的播音主持专业老师介绍说,除了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气息练习外,把字音读准、掌握好重音、停顿和语气等,也是准确传达播音内容的基本要求。
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对播音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会对着稿子播新闻早就过时了。播音员更是集采、编、播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以播为主,一专多能。从央视等媒体机构的多次大型直播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播音主持人具备了这样全方位的功能型特点:他们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是一线采访报道的记者,还是幕后机房的剪辑师。这也为播音主持人才的未来培养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刻苦磨练,语音纯正,吐字清晰,播音如行云流水,自然酣畅,还有集采编播一体的综合素质,当好播音主持,的确不容易!即使如此,播音主持专业依然作为热门专业吸引着众多有志青年,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之外,我想,越来越强的挑战性、成就感也是它极富吸引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