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的石碑、草原、森林


      围场的石碑、草原、森林

                          舒 乙

我的承德探访分为两段,头一段是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第二段是围场。中间相隔了一个月。两段的重点都是石碑,顺带考察藏式建筑和坝上的草原与森林。

    七块石碑

由文献上知道,围场还有七块清朝皇帝的石碑。到了围场才知道,寻找这七块石碑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原因是围场面积很大,占地一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国土的千分之一,石碑分布不集中,要跑许多路。其次,这些石碑全立在荒郊野外,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甚至没有道路可走,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光点。所以,要寻访这些石碑一定要有内行的向导指引,当然,还要有在野外走长路的思想准备。

围场的石刻共八处,分为两类:一是石碑,共七块;二是摩崖石刻,有一处。

围场石刻的内容和北京市、承德市的御碑石刻内容明显不同,此地涉藏、涉疆、涉蒙的政治内容比较少了,大部分是涉及木兰秋狝本身的;当然木兰秋狝并不是狩猎游戏,它的政治性、军事性和统战性也是十分强烈的。

细分起来,这八块石刻大体是四个内容:一是乾隆皇帝的诗,其中有不少是描写当时的政治形势的,特别是有关边疆战事的;二是关于木兰秋狝的,涉及其制度、组织、作用乃至地形、自然景色的描述;三是关于狩猎的内容,主要有射虎、射鹿的故事;四是关于古长城的记述。

在第一组里,有三首乾隆诗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它们是描述发生在新疆的战事的,这是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即17591760年的事情。

我曾在自己的《塞外胜地承德》一文中提到过新疆蒙古人准噶尔首领噶尔丹、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三个人的名字。他们分别在1697年、1755年和1758年作乱,结果分别被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平定,彻底结束了准噶尔长期割剧新疆的局面。在这三次叛乱中维吾尔人也受到牵连,命运起伏,尤其是他们的首领。一开始是回部(维吾尔族)的黑山派得势,同族白山派逃入天山北路请求噶尔丹援助,噶尔丹乘机于1678年出兵占领了南疆,并把维吾尔首领阿布都实特扣在伊犁当人质。康熙皇帝三次出兵打败噶尔丹,解救了阿布都实特,把他请到北京,优礼款待之后,送他到叶尔羌管理南疆。他儿子继位后不久,准噶尔汗再次偷袭叶尔羌,又将阿布都实特的继承人扣到伊犁当人质,还令后者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布拉尼敦,一个叫霍集占,率领几千人在伊犁种田劳作。到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之后,生擒了准噶尔汗达瓦齐,解救了维吾尔人,将老大布拉尼敦送回叶尔羌统领南疆,令老二霍集占在伊犁管理维吾尔事务。不久,1757年,准噶尔的阿睦尔撒纳又作乱,霍集占参与了这次叛乱。乾隆皇帝再次派大军平定,霍集占逃往南疆,并串通布拉尼敦叛乱,企图自立。1758年清军出兵占领库车,1759年,清军分别从乌什攻占客什噶尔,从和田攻占叶尔羌,老大老二分别弃城出逃入山,后被巴达克山部擒杀献给清军,至此,维吾尔族分割局面彻底结束。

1759秋季乾隆皇帝在承德围场行猎,正值新疆战事节节胜利,得知生擒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先后写诗五首,其中有两首直接和此次战事有关,第二年,1760年乾隆又来围场,见景生情,再写一首。这六首诗后来被刻在一块石碑上,连同1751年写的九首,刻成《于木兰作诗碑》。碑分四面,正面刻九首,背面刻四首,左侧刻一首,右侧刻一首,共刻十五首,全部汉文,为乾隆手书,没有滿、蒙、藏文,这是这块碑和其它碑的不同点,是唯一全汉文的。此碑立在今日河北隆化县境,挨着承德市,原属于围场境内。

下面是此石碑上乾隆诗作中和此次新疆平乱战役直接有关的诗句,共三处。

第一处:                                                   

“廿围倏葳事,

二竖待成擒。

贞符如卜克,

愿即递佳音。”

(二十天秋狝行将过去,  

两个小子即将就擒。〈指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二人〉  

问卜战果预示即将攻克,  

但愿捷报真的很快传来。)  

摘自乾隆作《过卜克达坂》,刻于碑左侧,作于17599月上旬。

第二处:

“卜克诚然协瑞符,

新疆田牧创长图。

尔时原未废游猎,

临大事当有若无。”

(卜问果真应了吉祥的捷报,

开创新疆农牧光明前程,

那时并未停止秋狝活动,

遇到大事胸中镇定自如。)

摘自乾隆作《过卜克岭行围即景》四首之四,刻于碑阴,作于1759年秋。

第三处:

“果协贞符吉,旧岁九月初过此,有“贞符如卜克,愿即递佳音”之句,回銮未逾月,捷报果至。

早传逆贼擒。”

(果然有如问卜的吉言,  

很快传来了生擒逆贼的捷报。)

摘自乾隆作《过卜克达攻叠旧岁韵》,刻于碑右侧,作于17609月上旬。

由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这块乾隆御碑记载的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它雄辩地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它的事和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必然遭到坚决抵制和反对,决不会得逞。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直至今日,这块诗碑都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块御碑是国之大宝,虽然它至今屹立在荒野之中,任凭风吹日晒。它理当受到很好的保护和爱护,因为极有价值。

至于记述木兰秋狝本身的碑,在承德围场一共有两块,一块是早期的,属于乾隆皇帝,是乾隆十八年写的诗,叫做《入崖口有作》,四体文体,另一块是晚期的,属于嘉庆皇帝,是嘉庆十二年的文章,叫做《木兰记》,有七百字之多,汉满两种文体。两块在时间上中间相隔五十七年,差不多占去康、乾、嘉三朝举行秋狝的总时(126年)的一半,好像一个是序,一个是跋。这两块石碑性质相近,涵盖时间长,宛如一头一尾,而且所立地点也相距较近,属同一地点,都在围场的入口处。站在立乾隆《入崖口有作》碑的小山上,远远向对面崖下望去,直线距离两三里开外,在绿色植被之中可以发现嘉庆《木兰记》碑,挺拔而庄重,绝对有一种古文物肃穆的庄严。

这两块石碑在阐述木兰秋狝的意义上口吻是相当一致的,即这种皇家狩猎绝不是单纯的狩猎,而是政治性、军事性、政策性非常强的国家行为,具有实战演习的性质,尤其在民族团结上和倡导尚武、保持艰苦风尚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具体到狩猎内容的石碑,它们是所有石碑中最生动活泼的,甚至有很大的传奇性,读来饶有趣味。共有三块这样的碑,载四篇作品,都是乾隆皇帝的,其中两件是关于打虎的:《虎神枪记碑》(1752年)、《永安湃围场殪虎诗碑》(1761年),两件是关于猎鹿的:《永安湃围场作》(1782年)、《永安莾喀诗碑》(1774年)。

《永安湃围场殪虎诗碑》、和《永安湃围场作》是刻在一块石碑上的,后者刻在石碑侧面上,这块碑上的文字只有两种,汉满,不是四种文体。

《虎神枪记碑》最为神奇:乾隆十八年八月二十日,蒙古人报告有虎,隐在山谷对面半坡上,相隔约三百多步,乾隆皇帝向着山洞的方向放了一枪。这种枪是康熙时代的火器,叫虎神枪。原想把虎赶出山洞,哪知,竟击中了它,受伤的老虎咆哮着跳出山洞,在山崖上蹦跳了好半天,又窜入山洞,乾隆又打一枪,打中了它,把它击毙。这是非常神奇的事,虎隐洞中,皇帝并没有看见它,只是揣磨着无意之中一枪击中,可谓奇之最奇。

目前在山崖洞口的石头上有摩崖石刻,用四种文体注明:“乾隆十七年秋狝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洞。”

十年之后,也是在围场行猎,乾隆皇帝又是一枪击中潜卧在草丛中的一只老虎,周围的蒙古人、维吾尔人都咋舌脱帽,非常钦佩。

乾隆皇帝六十岁时骑马迅跑,连发四箭,射中四鹿。七十岁时也还能射中跑鹿,一箭中的,可谓身心不老。

最有科学性的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古长城说》碑,也是一块孤孤零零立在荒郊野外的大石碑,四种文体,立于1752年,碑的型制和《入崖口有作》碑一模一样。参观这块石碑目前也要在草丛中和田埂上走很长的路,并无正规的路可通。

原来,在木兰围场行猎过程中,乾隆皇帝发现了一条依山连谷绵延很长的土墙状的遗址,每隔四五十里还有瞭望台和屯兵设施的残存构筑物,听当地蒙古人和其它少数民族人士说,这是古长城,北起黑龙江,东至辽东,西到新疆沙漠,乾隆查阅了《山海经》和《括地志》,均无记载,但有实物存在,又有口口相传的古朴传说,应该就是秦代修筑的古长城。这里距离明代古北口长城向北推进了六百余里,证明塞外的这方领土自古就已是中国的领土。乾隆对修长城防御侵略持完全否定态度。

这是一篇极有科学价值的考古文献,对长城这个人类文明伟大工程的渊源、历史、位置、走向的考证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是唯一有文字说明的“长城考”。

归纳起来,我非常欣赏木兰围场的七块石碑,它们是那么与众不同。首先,这是一组在原野中的石碑,断然不同于北京和承德那些立在显赫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中的,没有那种辉煌的人工背景,而只有身处大自然的反差和强烈对比。这一点,大概找遍世界也仅此一处吧,是稀有中的稀有。其次,恰恰是这一组石碑的存在说明了木兰围场的可贵与独特,如果没有了它们,木兰围场便会大为失色,仿佛没有了标志物。恰恰是这七块石碑说明承德是三位一体的,集离宫、外八庙和木兰围场于一体,它们是一个完整体系的密不可分的三个组成部分,没有这最后一条,没有了那里的狩猎和军事演习,也就没有了承德的全部。再次,这七块石碑说明原来这里是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多么野性十足,多么生动活泼,有大量植被,有大量飞鸟,有大量野兽,包括猛兽在内,同时,还有古老的文物,乾隆的《入崖口有作》甚至说围场的风景一点也不比中原洛水伊河和江南苏州杭州的风景差;而今日的围场面貌已大不相同,由地貌到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幸亏七块石碑命大,还存在,这就为恢复围场的原貌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依据。按其围场本身的价值,它应该成为首都北京的最大最好的后花园,有那么可信的基础和雄厚的底子,何乐而不为呢。

七块围场石碑基本上处在坝下的丘陵地带,处于目前承德市和围场坝上风景区这两个旅游热点之间,这恰恰给石碑带来了机遇。

应该在承德市通往围场坝上风景区的路途中开辟七条通往石碑的观光公路,直达各个石碑脚下。每处还要有停车场,便于观光者停车驻足参观。

对碑本身的保护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要修建御碑亭,以利碑体避雨挡雪遮阳。

对每块石碑要设立详尽而科学的解说牌。

要在适当地点建一座木兰围场博物馆,里面有围场的大沙盘,标明七十二围的位置和地势,要复制外国传教士和画家绘制的《哨鹿图》、《木兰秋狝图》、《马术图》、《殪虎图》,呈现直观的效果,并用表格、图表、文献详细介绍木兰秋狝的制度、程序、细节,对七块石碑也要有专门的介绍。这个博物馆的建立不光有文博價值,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对围场中部的王家店温泉要重点开发,此温泉温度高,而且自湧于地表,极具开发潜力。利用得当的话,会有巨大的休闲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一处受欢迎的休养胜地。

这样,或许,围场就变活了。

          草原和森林

不论是方位还是地势,乃至内容,承德都是三个层次,最南边是承德市,主要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中间是围场,最北边是坝上风景区。北京在北纬40度,承德在其东北,在北纬41度,围场在承德正北,在北纬42度,坝上在围场正北,在北纬42度半,和内蒙古交界。地势由南向北亦呈三个台阶,北京海拔 50米左右,承德和围场海拔400米左右,坝上海拔10001700米,一层比一层高,坝上已属蒙古高原。三者距离也差不多均等,北京到承德二百公里,承德到围场130公里,围场到坝上80公里,即由承德出发到最北边的坝上也有200公里左右。

坝上,由于地势的关系,完全是另一番景相,南为草原,北为人工森林,面积都很大,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自然。

在北京的紧邻北部,这么近!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片大自然呈带状,而且呈半圆弧状,像一顶戴在北京头上的帽子,绵延有300公里呢。

这个地方有丰富的水系,是北京市和天津市两大华北城市的主要地表水源。滦河、潮河均发源于此。

而坝上的森林和草原则成了北京市的第一道防沙防风的墙。近年来,北京市的沙尘天气逐年減少,蓝天天数直线上升,都和坝上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应该说,坝上的草原和森林是镶在北京头上的绿色屏障。

承德的水,承德的草,承德的树,是北京宝贵的生命线。

坝上风景区由东向西有着丰富的内容,最东边叫红松洼坝上草原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有三四百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每台装机发电量为1500千瓦,立在那里蔚蔚壮景,煞是好看,从数量和发电量上已超过丹麦的同行。中间的景区叫塞罕坝森林风景公园,有国内最大规模的人工林。站在塞罕塔上四下瞭望,一望无际,全是绿树,直至天际,会给人留下极为震撼的印象。最西边的叫草原森林风景区,一半森林,一半草原,和内蒙古多伦市交壤,这里还有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古战场和草原影视基地。

坝上有湿地,有湖泊,有河的源头,有开车连续跑一个小时也看不见头的森林,森林又分白桦林和松树林,松树有落叶松、雪松、樟子松,有鲜花盛开的草原,花色一星期一变,加上蓝天白云,仿佛大自然一切美的要素都赐给了这里。

其实,这里的土壤资源并不很好,土层很薄,我看了一处土壤剖面,土层也就不到一尺厚,下面全是碎石砾。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名优秀的林业工作者,在这里常年埋头苦干,楞是用科学的机械方法植活了上亿株树苗,如今已长成树龄五十年的大森林。看得出,它是人工林,因为树长得很整齐,很有序,令人打心眼内产生敬佩。

我到过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也到过新疆天山的草原和青海的大草原,相比之下,承德坝上的草原不愧是国内最好最漂亮的草原之一,是名列前茅的。这要归功于近些年的“退牧还草”政策。

以前,这里的草有一人多高,人走进去,能不见其头。那时,以将军泡为例,牛不过一万头、羊不过三千只。后来,出于经济利益的追逐,还是这块地,一下子放牧到几十万头,把草根都全部啃光。一只老鼠跑过,竟然可以掀起一溜尘烟。“退牧还草”政策出台之后,牲畜只能圈养,草原得到了休生养息的机会,草又慢慢长出了,长高了。现在,将军泡湿地中的草可以高到二尺!一般,坝上草原的草也有半尺了,教人感到欣慰。一眼望去,绿色尽收眼底。当然,放牧总量还有待进一步降低,草还需要长得更高。而且,不管是为了改善局部生态环境,还是从大局出发,有利于减缓地球升温趋势,恐怕都需要出笼一个更加完备的草原政策。

地球母亲,大自然,是需要人类关爱的,而不能只有单方的索取,承德坝上的教训和经验完全说明了这一点。它的森林,它的草原,正好是正反两方面的好教员。

我喜欢坝上的树,和草,和花,它们让我感动,让我流连忘返,我爱它们。我以为那里是天下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