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hone战略是对还是错?


作者:磐石之心

最近,中国移动发布了OPhone2.0平台,并且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都将生产基于最新平台的手机。由于OPhone1.0系统的不成熟,运行缓慢、兼容程序少等问题,备受用户的抱怨。因此,有人认为移动不该再推OPhone平台了,而且运营商也没有做平台的必要性。

 

     那么,到底运营商有没有必要做自己的平台呢?可能还有人会问,中国移动OPhone是否有必要继续做下去呢?

 软实力的角逐

这个问题仅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上讲,做自己的OS是毋庸置疑的。从日本、美国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到,日本曾经的崛起是依靠硬件,成就了索尼、松下、东芝等全球知名品牌,而且让美国感到压力。但是当嵌入式技术和互联网不断成熟的时候,美国又掌握了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因为美国依靠微软、苹果、Google在软件、互联网方面的强大实力将主导权从日本手中拿了回来。

“软实力”正在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实力的筹码之一,中国至今没有一款自己的开源智能OS,运营商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研发实力,以及终端资源,做一款属于中国自己的智能终端OS是很有必要的。虽然oPhone平台是基于Android的,但是仍然加入了中国本土化元素,以及移动自身的一些应用。

应时而生,快速进阶

TD发展之初,TD终端问题是中国移动的难题。虽然移动利用自身的财力,提高补贴额度,但是外资品牌仍然对TD终端不热衷,迟迟不愿推出产品。反而是绝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品牌配合中国移动推出多款TD手机。但是国产手机企业的研发实力较弱,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研发方面更是弱势,而3G智能手机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中国移动想到了做自主知识产权OS的计划,于是就找播思公司联合开发OPhone OS平台,该平台是基于Linux内核,架构于Android,使用展讯和联芯的TD芯片解决方案,并且大规模的推广移动自己的mobile marketOPhone 吸引应用开发者。随后,联想、戴尔、多普达、飞利浦、LG等手机企业纷纷配合中国移动推出OPhone手机,缓解了TD无高端,无智能,无明星机型的困境。

OPhone1.0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即使在iPhone上市之处、G1上市的初期,也存在很多问题。想当初,笔者的iPhone还在1.0时代,经常面临电话接不起来、短信也无法转发的问题,更让人头疼的是频频死机,偏偏iPhone还没法拔电池重启,只能楞等它自己把电耗完了,才能再充电开机…...没几个月就跑了三趟百脑汇刷机…… 所以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从出现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这款国人的操作系统,更何况短短一年时间,OPhone1.01.5再到2.0,运行速度、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的改进多达1000多项,据悉,对Android应用的兼容性也达到95%以上……OPhone的快速进阶,印证着这款国人智能OS的未来道路越来越宽广。

 Android就十全十美么?

很多人认为Google Android平台很完美,没必要进行修改,因此还不如直接用Android原版,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所看到的优秀Android智能机摩托罗拉里程碑、HTC G3等,其实都是手机制造商经过自身的优化,让Android更适合用户使用,比如,摩托罗拉的motoblur HTCsense界面。

笔者也曾体验过一款本土品牌生产的原生Android手机,无论是操控体验,还是界面美观程度,都非常差。这也说明了优化Android的必要性,并且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中国移动希望对Android进行优化,然后更符合中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也是基于此考虑的。

要知道除了终端,3G时代,运营商之间比拼的更是增值服务的能力。我们看到电信准备推公版CDMA机,一方面为了加快CDMA手机的上市周期,另外也有布局增值服务的用意。中国移动目前已经有音乐、社区、邮箱、通讯录、MM等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将这些增值服务植入到OPhone手机中,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并产生粘性,这是中国移动3G战略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自己的OS,那么这一战略要想实施,将会变得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