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不敌“业力”


   

  韩国一位著名的禅师元晓大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发人省思的话:“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佛陀虽具六大神道,却也罹患严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岁的时候就涅槃(去世),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离“因果”。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奉献自己的财物、时间、力量和爱心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给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金钱所绝对无法买到的感受──内心觉得非常充实和愉快,这便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富足。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一个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说是真正富足和快乐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世界上最可怜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贫”及“贫中之贫”的人。亲爱的朋友,你想选择成为那一种人呢?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并不是在求福消灾(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佛本身也不能消定业,公然违反因果的定律),而应该在以佛心来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净。所以念佛不应只是口念,而应心中常以佛为榜样,随时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众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将来能成圣成佛才有意义。因此长时间念佛的人,如果心态始终未改,仍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那么念佛便毫无意义。正如一个人如果整天诵读国父遗嘱几百遍,却不效法国父的精神去爱国救民,是一样的荒唐。我们知道,佛经是要我们去实践的,去身体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试问究竟是念给谁听?给佛听还是给自己听?每天需要念那么多遍吗)。如果每天都能虔诚地,全神贯注地念佛几分钟,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几百遍,更有意义?因此念佛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个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在使自己成佛达到佛的境界。因此不应该将手段当作目的,而忘记了原来的目的。笔者发现有不少人,为了念佛每天都牺牲了睡眠,放弃了很多该做的家务及与家人聚会的时间,甚至也因此不再参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务的活动,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几千遍,诵经几百次。结果夫妻的感情与家人的关系反而愈来愈疏远,孩子也由于疏于督导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问题,此外又减少了布施的活动而影响了福报。因此我们不仅要“念佛”、“礼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去“学佛”、“成佛”,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和应有的态度。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信了一个宗教,然而长大后对于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于无法应用自己信仰的教义加以圆满的解释而常常心生疑问,始终无法释怀。有一次在无意中听到一位佛教法师的演讲,这位法师对于因果的道理阐述得非常精辟透彻,使她觉得心生欢喜,十分折服,后来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为佛的三宝弟子。没想到改变信仰后不久,她的眼睛竟发生了毛病,虽然不断地到处求医,后来竟不幸日益恶化,终于完全变成盲目。许多过去的教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无意中强烈地暗示她,这是背叛宗教信仰后教主给她的惩罚,因此大家都几乎异口同声地希望她赶快悔悟,放弃佛教早日恢复对原来宗教的信仰。然而这位小姐却冷静而坚决地告诉这些教友:“我的眼睛虽然已经变盲,然而我的心却不盲,我的双眼会变盲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与我信仰什么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再盲目地相信宗教。我认为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仅不会放弃佛教,将来更希望能进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获得解脱和心灵的充实。”

   有一次一个外道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礼,然而佛陀均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么都相应不理,不回一句话呢?佛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要怎样处理呢?”弟子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佛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静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的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议。”又有一次佛与弟子走到市场看到一个卖鱼的摊位,佛就命阿难将鱼下面的垫草拿起来,并要他闻闻是什么味道。阿难说:“这个闻起来好腥臭。”他们后来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并且要他闻闻看是什么味道。阿难闻后就说:“这个闻起来好香哦。”这时佛就向众弟子说:“一个物品如果与鱼接触便会有腥臭,如果与檀香接触便会有香味,虽然这些接触为时很短,然而却会立即产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选朋友的时候也一样,近朱者赤,近墨则黑。一旦与恶人相处,立即便会受到恶的感染;反之,与善知识相处,也会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个人在交友方面实在不能不慎重呀!”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印度社会中阶级最高的祭司僧侣)问佛陀说:“人一生下来便属于不同的阶级,可见众生并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强调众生平等,那么这种矛盾的现象,您如何自圆其说呢?”佛随即回答说:“你虽然是贵族,比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为幸运,不过我想请问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点因果的报应?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点定业?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坏事,将来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都要接受报应?你的肉体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常常会有病痛?将来是否一样会死?你一旦造了业,会不会因为你是贵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别地赦免而消除?”这位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异常佩服,就向佛陀顶礼答谢,并且皈依了佛教。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佛陀:“请问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说明?”佛说:“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话,‘一切都不可执著’来说明。”所谓执著即愚痴,无理的固执自己的见解或习性,使自己无法变通,无法客观和虚心,以便接受各种善知识,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动物非某种食物不吃,例如蚕非桑叶不吃,猫熊非箭竹不吃,无尾熊非某一种油加里的叶子不吃,结果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正果。”由此可知妄想(对未来的想象)及执著(对过去的想念)是妨碍。此外金刚经上亦一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个人如果要有效地破除各种成见,分别心、人我心、众生心、寿者心,不动辄认为你是外道我是正信,这个有用,那个没有用,一切唯我独尊,我的最好……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充实智慧,因为智慧乃是消除执著与业障的最佳利器。正如点灯便可以驱除千年的黑暗,业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点一把火即可将之燃烧净尽,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