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让卖车的咋活


      堵车,让卖车的咋活

                                                    张思远

 

    最近跟着张久老师从北到南再到西。先后跑了北京、上海、厦门、成都、重庆等几个城市,除了厦门不怎么堵车外,发现城市越大堵车越厉害。(但是上海却例外,至于上海为什么能不太堵,恳请各地交管系统前往取经。)

    在北京17日晚高峰时段,全市拥堵道路超过了140条,不仅历史性的破百,而且一举超过了年初大雪造成的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北京市交通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部飘红。对于这次历史性的交通拥堵,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雨天路滑,车辆行驶相对缓慢,刮蹭事故增多;周末出行较为集中;车辆尾号限行分别是4和9,4与“死”同音,较少车主选择尾号为4的车牌,所以今日限行车辆相对较少;加上中秋临近,又逢周末,走亲访友的交通流量激增,进出京以及交通枢纽及繁华商业街区交通压力突现;新车持续增长,导致市区道路处于超饱和状态。官方的解释似乎更多的在强调客观情况,但导致如此重大的拥堵公共事件,如果说没有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恐怕的确不能服众。

    还有就是成都堵车,成都的在建工程多,包括地铁工程收尾,也包括与北京一样的行车时乱变线、抢道、行人随意穿越马路,加上出租车、公交车司机的“横行霸道”。

    而重庆呢,上下班高峰时候,整个山城的主要街道几乎都成了停车场,没有地铁,公交车陈旧,坐上去一顿、一顿地在爬行,那简直就是一种心灵和肉体的折磨。

    当然北京堵车有北京交通的确特殊因素,比如特权、管制、节假日、天气等不论,日常的拥堵也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生活的常态,其实,如何治理交通拥堵,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北京自进入400万辆时代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疏堵交通的措施,如一再延期的“单双号”限行,如前段时间大幅度提高热点地带的停车费,再比如,刚实行不久的错峰上下班,甚至还有人提出收缴交通拥堵费的治理办法,以及环境税等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限制性的措施在刚刚施行的时候,似乎有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拥堵依旧。

    而成都、重庆等地的堵车,更多的似乎是人为的一些因素,比如,公共交通和上海、南京等城市比较,差距明显。再比如就是司机和行人的素质养成也有待提高。同时我们在公共政策、法律规则、用车文化等软件方面的捉襟见肘。面对交通的堵塞,环境的压力,公共政策除了出限行等备受争议的临时措施,似乎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汽车消费时代,这是一个好事而绝非坏事。但是交通的堵塞,却将直接影响汽车消费,这样堵下去,我们不得不为汽车厂和汽车经销商想一想,5年、10年后谁还敢买车?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