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衰退,失算的经济预测?
2008年10月初美国袭来的“金融海啸”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与震荡,到2010年9月底已满两年。两年以来的世界经济表现,尤其是那几个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主宰地位的大经济实体的表现,显已超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们的预料之外,自然也超出了众多煽情鼓噪多于理智分析的“财经大嘴”们的各种“预测”。在所有当令经济界与财经界“预言家”们汗颜的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围绕世界经济衰退持续时间的预期。人们显然还记得,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当金融危机把世界经济推入“貌似可怕”的灾难之中的时候,当世界经济因突然失去流动性而陷入混乱,继而猛烈下跌的时候,经济界的“主流”预期是:世界经济正在陷入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主流”与“高调”的说法是,世界经济将经历好些年的衰退。2009年3月份,有经济学家还在美《纽约时报》发文,援引已故经济周期论大家康德拉季耶夫的“四季说”,认为世界经济刚刚进入“秋天”过后的“冬天”,下一步将经历持续的衰退,任何政府干预都将无济于事!然而后来的现实发展,尤其是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由下跌而强劲反弹的现实表现,却与此类推论与预测大相径庭。现实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在2008年四季度突然大幅度下跌之后,负增长只持续了两、三个季度,到了2009年二、三季度交接之际即已开始回升,到了四季度,回升一度还很强劲。其中在全球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三大”(美、日、欧)与“一砖”(“金砖四国”)的经济,下跌最长的也只持续了4个季度,有些(如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压根儿就没有下跌过,至多是减速。而美国、日本等大经济体最初的反弹之强劲,也超出许多分析家们的预测。这样一来,这一波经济衰退的时间,远比经济界预期的要短。若从2009年3季度一些大经济实体率先止跌回升算起,到2010年2季度,世界经济虽曾险象环生,但已经增长了整整一年时间,三季度的增长也已成定局。这样我们看到,世界经济自下跌而反弹逆转以来,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而经济界一再预测的“二次探底”,迄今未见。
迷失的“萧条经济学”
接下来可以预料的事态发展是,前述世界经济尤其是大经济体的超预期变化与发展将不断发生。最近的例子,可能要数欧盟与美国两大经济实体经济“先行指标”出乎经济界意料的“反差式”发展了。宏观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紧缩型宏观政策首先打击的当是商业信心。然而现实情形是,在欧盟国家为应对公共债务危机而纷纷提前“撤出”刺激政策,转而取紧缩型财政政策基调一个多月时间后,反映投资者与消费者合一的“商业信心”(business confidence)不降反升。权威经济监测与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多数国家商业信心都在提升。其中有着欧盟经济“台柱子”之称的德国,2010年8月份商业信心创三年以来最高水平!这一切显然意味着,短期内欧盟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在下降。与此恰成对照的则是美国经济的反应。在奥巴马政府一再宣布将继续刺激,在联储宣布承购巨额国债,在欧盟主权国债务危机之后获得最大利益之后,美国经济却日益显现出疲态。先是经济增速超预期地回落,由2009年四季度的5.6%回落到今年2季度的1.6%。接着是商业信心大跌,是零售业与批发业的缩减,是服务销售的减少……,如此等等,坏消息多于好消息。由此,经济界又将“率先二次探底”的预期移往美国经济身上!但我以为,结果如何依然难料!
本世纪行将拉开序幕的前一年即1999年,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推出过一部颇具震撼力的新书,这便是《萧条经济学的回归》(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1999)。这部书有两个明确的宗旨:一个是试图将经济学的视野从关注稳定与持续增长拉回到关注萧条的突然爆发。另一个是提出警告,认为美国与世界经济有可能发生一次大的衰退,其名言是,“既然灾难可以降临在日本头上,谁敢说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克鲁格曼在该书中最具振聋发聩意义的忠告是:即使经济看起来增长的基础是健全的,但也有可能发生突然的衰退,且衰退多半由金融危机为前导。
现在回过头来看,克鲁格曼当初的预期的确出奇地准确。然而问题在于,当危机真的发生之后,用什么办法去救治呢?这一点萧条经济学的处方似乎令人信服,但未必有效。克鲁格曼曾经很好地以“流动性陷阱”解释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长期衰退现象,但他所开出的“处方”,要么没有哪个政府敢冒风险去尝试,要么即使部分地尝试了,依然无效。比如他的最著名的诊断是,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根源,在于大众储蓄偏好过高,为此开出的方子是多印钞票,人为制造通货膨胀。甚至建议日本政府印出大量标有期限的钞票,装入波音飞机上天,从日本大城市的天空撒下去,谁捡到谁花!想想有哪个政府敢冒这个风险去尝试呢?的确,日本政府也搞了大量的财政赤字,增发了不少日元,然而终究未能治住通货紧缩!客观地来看,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时的强劲增长,多半靠了出口,尤其是向东亚与中国的出口!
这一次,面对美国“原发”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萧条经济学的失算与失策显然兼而有之。在成功地鼓动政府推出大规模的救市与刺激计划之后,多数人曾经预期下一步须防止通货膨胀提前袭来,一旦通胀袭来迫使刺激政策提前撤出,经济二次探底难免。然而未曾料到的是,而今美国必须面对的,并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威胁。“二次探底”之忧与通货紧缩扯在了一起。于是乎,经济界又在惊呼美国经济或将陷入“日本式衰退”的泥淖!面对似曾相识的问题,看看萧条经济学大师克鲁格曼怎么说的?前不久他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泡沫-增长”假说。按照他的说法,最近30年以来的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是靠一个个破而再生的泡沫来支撑的:1980年代靠了里根减税催生的廉价收入泡沫;1990年代靠了IT和“新经济泡沫”;新世纪头十年则靠了资产膨胀泡沫。由此他推断说,下一步美国与世界经济要想再持续增长,得催生新的泡沫!然而问题在于,能够支撑持续增长的新泡沫的希望在哪里?显然连这位萧条经济学大师也有些迷失!
当然我依然佩服克鲁格曼的超凡洞察力与直言胆识!他曾经说过,正是那些充塞在大小决策者头脑中的大量过时的教条,限制了经济学为防治萧条的新尝试。这一点克鲁格曼是说对了。客观地来说,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这一次衰退,经济学必须创新,萧条经济学也不例外。
萧条经济学的迷失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