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担忧中学校长推荐制


      北大宣布将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给被所在中学校长推荐的、有幸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的学生降30分录取;同济大学也将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中学校长推荐制”率先面对的即是公众质疑。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其香港办公室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探讨香港、美国与中国内地本科招生制度设计的比较。丁学良教授于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对大学制度多有研究。

      “往上”而不是“往下”

      《新民周刊》:对于北大、同济等高校推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你怎么看?

      丁学良:我对国内这些大学、中学的具体操作细节没做过调研。我最了解的就是美国和香港的情况。迄今为止,香港8所公立大学在招生方面,主要是“往上走”的自主性,而非“往下走”的自主性。这几年我在香港倒没有看到哪些学校尤其热门专业要降低自己的录取标准吸引考生,我没听到过“往下走”的具体案例。

      按香港延续的英国式教育制度,本科生招生没有面试环节,由考生在高中的好几次考试成绩决定。以前香港的优才生首先考虑赴英留学,所以实行A Level考试(简称A考试),即英国式的中学为英国式的大学招生服务的统一考试,学生在至少一年里要考完数学、中文、英文、历史、科学等6门课程。A考试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推荐信,完全看6门课成绩。

      但现在香港最优秀的学生首先赴美念书,这就迫使香港将原来英国式的A考试转到现在美国式的IB(InternationalBachelor)考试。过去两年来,香港引进了一种新制度IB系统,现在只在少数最好的中学施行,未来将成为主导方式。

      IB考试比较科学,是在高二、高三两年之内考完数学、科学、中文、英文,历史和socialstudy(社会研究)这5门科目,每门科目都有两次考试,取两次考试中的高分,如果你第二年考得还不如第一年,至少取个平均线。除累积的考试分数外,还要加上给你授过课的授课老师及你的班主任给你写的推荐信,但通常中学校长不会写推荐信。香港跟国内考试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多次考试累积的分数决定。

      假如你讲北大招本科生,就要对比美国前5名的大学招本科生的制度。美国所有比较好的大学的招生标准也是“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

      如果你要进美国最好的5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加上麻省理工学院或加州理工学院,通常你的SAT至少要考到2360分以上;此外你必须在其他方面有非常多的additional(额外)的东西,来说明你有比2360分高得多的才能,包括你以前做的实验、社会服务、你的推荐信、你在学生团体中担任过领袖式人物的经验及你的特殊才能,不存在国内高校那种降多少分录取的情况。
本文出自《新民周刊》 2009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