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是个什么文化


    在复旦大学教书,我常出入教室或食堂,门窄路狭,不是给女生撑的阳伞刮到肩膀,就是碰到脑壳,躲都躲不及。这叫我想起早些年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换成我的境况,歪改一下,又可叫做《我被阳伞碰了一下头》 。当然这是玩笑话,可女生喜欢遮阳,尤恐被晒黑肌肤,不但已是学校的一道风景,更是她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但我还是观察到,学校那些外国的女留学生们却鲜有如此伞文化奉行者,她们裸肩露背,吊带短裙,任由夏秋艳阳流泄在身上。那褐色的体肤,连缀起了学校的再一道风景和又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一洋,肤色分明,摩肩接踵,给人两种审美视觉和不太交集的价值观。

    洋人尚褐,无独有偶。头些天上海一家媒体报道,在我家隔壁的长宁区天山河畔小区,一到阳光天,就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穿着比基尼,在小区会所的泳池边享受日光浴。有的人一晒就是一个下午,还烙饼似地晒完了正面晒背面。更甚的女子在趴下时还会解开比基尼带子,生怕后背肤色晒不均匀。记者报道说,虽然这个国际社区里的居民们对这样的“艳景”已经习以为常,但还是有人发出了疑问——难道他们不怕晒?记者采访洋人后得到的回答是,在西方,肤色太白皙或太黝黑都被认为不够性感,完美的性感肌肤应该是褐色的。为了使肌肤拥有这种性感色彩,许多人就会长时间进行强烈的日光浴。

    洋人如此,亚洲圈子里西风甚尚的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等,也过犹不及。早些年在日本,我就没少见到那些日本人,在长假的黄金周举家涌向海外。回国时,无不以哪个晒得黝黑而炫耀和自豪。他们的道理听上去还挺拉风,说皮肤的褐色是判断富人和穷人的一个标准。人富,才有时间去休闲,才有能力去远游,海边晒太阳,弄得一身褐,那才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品、有钱的象征呢。比日本有过之无不及的是台湾,前不久我去那边旅游,就看到台湾的晒黑广告横七竖八,比比皆是。心说,这种想着法儿地要把自己弄得不白的风尚,恐怕被大陆这边的女性接受,总还得个十年八载的功夫吧?那时候,不美白的多样性,就该取代美白的唯一性喽。女孩子们再街上挎个黑人乃至嫁给黑人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东北亚和东南亚,日本和台湾等都已经这么过来了,那大陆这边也就不会太远了。

    华人喜白,不在台湾,而在大陆。大陆喜白,其实也不止于上面提到的打阳伞,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不二选择。你像我们大陆的媒体广告中,我感觉除了黑妹牙膏之类带那么个把“黑”字外,几乎统统都是忽悠国人要美白的,所谓老话说的一白遮百丑是也,弄得早年那套“要想俏、一身皂”的穿衣古训,都不太有了市场。这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兴起的章程,还不知道是哪个规程定出的法则,更不晓得那么多国人为啥非要趋之若鹜于美白。仿佛不美白就不美容,就不美丽,就不能出门见人,就低人一等,就自卑三分。像我老友何五八他们家的老婆大人,好当媒婆,每次给人介绍肤色不那么白的女孩子时,最后总要附上那么一句:“她这个人吧哪儿都挺好,就是长得黑点。”这我就纳闷气不过了,黑点怎么了?爹妈给的,遗传进化,招谁惹谁了?

    说到何五八这家伙,就想到前两天中秋节在家包饺子,请他们两口子来吃。饺子煮好了,发现那饺子不是以前那种雪雪白的模样,有点黑乎乎的,直惊诧是不是上当买了黑心面。可你猜何五八怎么说?他说:“你老外了吧,现在不少面粉都不放增白剂了,你这个书呆子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我噢噢两声,说原来如此啊!你别说,他不讲,我还真就不知道增白剂霸道了这么些年,居然开始要歇菜了,这真是日以食为天的国民之福啊。

    他见我愚钝,还问上了劲:“你知道一种食品中最多的要放几种添加剂么?”我摇头说不知道。他嘴一瞥:“起码五种都不止哩!像什么防腐剂、增味剂、着色剂、增稠剂、营养强化剂……就说粥吧,那得放悬浮剂才行呢,要不米粒都沉淀到听罐的底下,上面净是汤汤,咋卖啊?咋喝呀?”见他侃得唾沫星子乱串,我只有傻子听雷的份儿,似懂非懂地跟着噢噢噢噢噢了些许声,嘴张如口,眼睁如睛,狂做第一次奇闻状。    

    话说回转,转到美白到底是个啥文化上来,几言以蔽之:尚褐喜白,一个打阳伞,一个涂防晒霜,看似华洋有别,其实并非那么简单,盖社会发展总体进程使然也。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单一性不是偶然的,非黑即白,计白当黑,一切都是简单化,事物的判断标准无二,轻信从众者多;这如同社会发展的发达阶段,多样性是必然的,五色杂土,七色彩虹,事物都是复杂的,评判的标准非一,不独立者寡。想想这个道理,你我他就都会释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