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一点中国古代书论者,都应知道赵子昂关于书法的著名立论“用笔千古不易”。
此话一出,纷争四起,“易”与不“易”,似乎关乎是守旧还是创新,仿佛反对者即是创新派,赞成者便是守旧派。
尤其是时下,流行书风一起,书法无“法”无“天”,就是用脚指丫夹着毛笔胡乱写出不伦不类的书法,哪个敢说它不是创新?只因“用笔千古不易”此论早就被有些人误读,而流行书风的跟风者当然顺势踏上一只脚,不让它翻身了。
近日读沙孟海论书的文章,沙亦否定“用笔千古不易”。
本着沈鹏怀疑主义的精神,金侬不免疑惑,于是针对此论再翻检其它文章,终于在一本《二王书风探微》的书中找出这一番话来:“赵子昂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后人多将此论庸俗化,引为谬说,而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解释为‘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
忽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书法作为艺术,是变化发展、推陈出新的。这一点,金侬太明白了。然而,这变中,有没有不变的?即如赵子昂所说的“千古不易”的?
金侬以为有;非但书法艺术有,所有的艺术都有;非但所有艺术有,甚至任何技艺都有!
就拿绘画来说吧,中国画技法森严,千余年延续至今,“千古不易”,你若“易”了,画出来的东东,便没人认它是国画了。
再说西洋画。拿个石膏像画素描,是“千古不易”的基本功吧?除非你不考美术学院,要考,第一关要过的应该就是“千古不易”的素描功底了。
如此看来,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有“千古不易”不变的东东。
再说音乐,无论你学何种乐器,五线谱和简谱你总要识得吧?这数得过来的几种音符及其演绎出的变化,“千古”不“易”!
再说唱歌。
美声不要说了,条条框框极多,都是千古不易的规矩,要是“易”了,还是美声吗?
就算流行歌曲,只要卡拉,就可以OK,最是可以造就无“法”无“天”的新新人类,但论及优劣,发音要准吧,五音要全吧,音色要美吧,音域要宽吧,此数项毫无疑问是评判的标准,这标准恐怕也是千古不易的。
还有舞蹈,不论你是民族舞、标准舞还是现代舞,身段总要标准吧,形体总要练吧,弯腰、劈叉的基本功哪一点都不能少吧?这难道也是要变的?
排除艺术,就拿技艺来说,比如中国功夫,一招一式的练习,哪一样不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必得遵守的?
君不见那些佩服中国武功的洋鬼子万里迢迢跑到少林寺学武,为何?
还不是为了在少林寺能学到千古未易的中国功夫,而别地儿的武术,都是“易”得不成样子的玩艺儿,连洋鬼子都不认可。
如此说来,所有的艺术和技艺都有不变之处,这不变,便是它的精髓、要义、法则、规律,是它之所以成为这门艺术和技艺的根本所在。如若这些东西变了,它就不是这门艺术和技艺了。
可以这么说,不变是它的皮,变是它的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变的。
从此角度来说,“用笔千古不易“,实为至理!
再进一步说,我们学习一门艺术和技艺,从打基础上来说,不就是学习它不变的东西吗?
如果都是千古“易”得的,那还需要学习什么?
今天学了,明天“易”了,那不是瞎浪费时间吗?
这个道理,有一句话说得明白,那便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岂止艺术、技艺必得有规矩?
万事都得有规矩的。
既如此,难道单单书法可以独立于万事之外,没有方圆,不成方圆吗?
辨明“用笔千古不易”的正谬,接下去我们要搞清楚的便是:中国书法,哪些“易”得,哪些“易”不得。
如若知其所以“易”与不“易”,同时还能反映在实践中,当世中国书法大家仍诞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