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的县委书记


听说中的县委书记

丁启阵

 

最近半年时间里,张北县我前后去过六回,三月底、五月初、六月初、八月中、九月初各一次,亲眼目睹了这座坝上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几乎每一次到那里,都会有人跟我说起县委书记李雪荣。说的人,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有退休老干部,有中小学教师,也有出租车司机。话里话外,有不少赞赏、敬佩、感谢之类的形容词。如今,李雪荣书记不但在张北县家喻户晓,在坝上各县,沽源、康保、尚义等,赫赫有名,就是在整个张家口地区、整个河北省,也都堪称政坛的一位明星级人物。写张北不写李雪荣,有点说不过去。

可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李雪荣一面。其中原因,除了李雪荣忙于带领县委县政府干部到浙江福建广东香港等南方省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在本县忙于指挥拆迁、引水、造桥、修路、建学校、搞风电等众多工程工作之外;我也都是利用周末假日时间,寻访历史遗迹、了解风土民情、品尝地方风味,来去匆匆,难有余暇。更重要的是,为了我能尽量用自己的眼光看张北,用自己的笔调写张北,县委办公室赵红革主任和我达成一致意见:书稿完成之前,不跟李雪荣书记见面。

我没有对李雪荣的事迹做过任何调查,我认为那是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的事情。按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伟人名言,我是不应该说什么话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候,事先设计好的调查,反而不如冷眼旁观和无意中听来的情况更加接近真实。所以,我还是决定要说一说。

曾经担任过张北县常务副县长的退休老干部郑铭,跟我谈到李雪荣书记的时候,赞不绝口。他说:像他们张北这样的贫困小县,走正常规渠道,一年最多只能搞到六七个亿的贷款。但是,现在李雪荣书记干的,却是上百亿的事情。一位本县出租汽车司机,说到李雪荣书记,也是直竖大拇指。他说:拆迁搞房地产、开商业街,都不太难,开发商会投资嘛。但是,修路、造桥、修公园、搞环城河,工程都那么大,钱从哪里来的,实在想不明白,只有钦佩的份儿。——我凭直觉猜测,做过张家口市财政局长的李雪荣,是资本运作方面的专家。果然,后来有人告诉我,那些工程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张北县以土地及其他优惠政策从投资商那里交换来的。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按照政府规划,农贸市场要从县城中心地带往外搬迁。不出意料,遭到了商户们的强烈反对。李雪荣书记于是亲自前往农贸市场,做商户的思想工作。面对众多怒目而视的商户,李雪荣从搬迁固然会让商户暂时感到不适应,甚至可能蒙受一点眼前的经济损失,说到新市场的环境卫生更加有利于商户和本县居民的身体健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番掏心掏肺的话语,他自己说得泪流满面的同时,也把众商户感动得唏嘘不已。最后,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

三月底我第一次到张北县采风,正是那里拆迁的关键时刻。所有乡镇除了留下一位乡镇长或副乡镇长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他干部悉数被调到县城参加拆迁工作。立下“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宏愿的的张北县,要在短短的10天之内,完成县城所有平房老屋的拆迁工作。令人称奇的是,那样雷厉风行的拆迁工作,竟然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据说,原因主要是补偿比较合理,临时安置等措施比较到位。县委办公室主任赵红革跟我说,在拆迁现场,看着老百姓的居住生活条件,他几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多给他们申报一些补偿面积。

几次到张北,先后陪我到各处走走看看的三位县委办秘书,小姚、小谢、小李,有三个共同点:一、都是不到30岁的小伙子;二、都是一年前即李雪荣担任张北县委书记之后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公务员进入县委工作的;三、都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拿三分之一人的薪水”——没有节假日,难得有晚上12点钟以前回到家或宿舍休息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不同,每月收入分别为850元和1300元,手机使用费一律自理,政府没有一分一毛的补贴。看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我开玩笑地说,只能用“打了鸡血”加以比喻。不用说,李雪荣就是张北县委县政府干部中第一个“打了鸡血”的人。

李雪荣上任不久,张北县举行了一次面向全县教师的考试,本县城乡一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只要有进县城工作居住意愿的,都可以参加考试,择优录取。有人怀疑,考试不过是走过场,是遮羞布,其中一定有行贿受贿、裙带关系、以权谋私之类现象。于是,进行明查暗访,统计分析。结果,尽管没他本人考试失败了,没能如愿进入县城,得到理想的岗位,但是他表示,自己心服口服,并表示,下一次考试还要参加。当初听到这个传说,我将信将疑。凑巧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张北朋友,她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说自己原先是台路沟乡(张北县一个比较落后贫困的山区乡)的一名小学教师,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正是通过那次公开考试这才得以调到县城工作的。

其实,写一写李雪荣书记,不但是张北几位朋友的建议,我自己也早就有过这个想法。之所以迟迟未动笔,也是事出有因的。众所周知,当今我国,政府官员的名声几乎已经跌至谷底,以至于有“没有查出来是孔繁森,查出来就是王宝森”的说法。昨天还是形象光鲜、谈笑风生的党政干部,今天就成了贪污腐败、劣迹斑斑的阶下囚,明天更变成枪下鬼魂针下僵尸。这样的事情,屡屡见诸媒体报道。可见,写文章赞扬党政干部,风险不小。就是说,我是有顾虑的。但是,转念一想:因噎废食,也不是明智之举。党政干部中固然有不少王宝森、逯军式的人物,但是也不能据此就否认有孔繁森、焦裕禄那样干部存在的事实。我认为,比较正常的做法应该是:遇到王宝森、逯军,便加以抨击;看到孔繁森、焦裕禄,也不妨加以赞扬;一旦发现“孔繁森”、“焦裕禄”原来不是真的孔繁森、焦裕禄,那就不妨抨击之外再加鞭挞。

此外,我还有如下想法:对老百姓而言,孔繁森、焦裕禄那些死去后才被追认的榜样人物,他们的事迹固然可歌可泣,但是,难挡饥寒;老百姓更需要的,还是有真才实学、正健康地活着,能够真正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富足幸福生活的官员!

                                                     20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