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潘世强

  政治学所退休译审

  2010年9月17日

  一

  我是1983年5月27 日从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调任社科院政治学所的。当时政治学所还处在筹备阶段。筹备组领导成员有:组长 丁健伍,副组长许立华、严家琪、林英和王福建。地址就设在赵堂子胡同14 号《人民日报》的一个居民大杂院里。设有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史、行政学等三个研究室,主任分别是潘世强、谭健和李方,并设一个编辑部,一个图书室。 1985 年7 月月6 日正式宣告成立, 搬进了建国门内5号科研大楼12层,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严加其任所长, 鲁孝文任分党组书记, 我任分党组成员兼理论研究室主任。 丁健伍、许立华离休。同年我经过学术评议,当上副译审, 并到加拿大作 2个月的 学术访问,1989年2月我到美国作了一年的 学术访问,1990年2 月回国后,经过整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所党委书记张联于(音), 所长吴大英。 我担任所党委委员兼编辑部主任,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全国15.8万人)。 1994 年评上正教授,1996年 11月退休。

  二

  其实, 我和社科院的渊源可以追索到更远。早在1977 年社科院成立之初,时任宗教所所长的赵复三就曾通过关系向我试探愿不愿意到社科院, 我当时还在中联部代管期间,人事关系归属团中央。 1979 年回到团中央联络部后不久,1980 年美国所副所长李寿其 (音)把我带到毛家湾见所长李慎之,据后来知道, 美国所想要我当院顾问宦乡的翻译,但团中央联络部不放,它需要我恢复《万年青》英文刊物。 1983 年由院人事局局长米成顺出面要人,我经过团中央组织书记李海峰、外事书记刘延东,辗转见到时任团中央常务书记的胡锦涛, 他对我表示: 舍不得放我走, 但他还是从大局出发,毅然同意让我这个48岁的 老兵从青年外事部门毕业。我走后除1989 年我在美国当访问学者一年外,始终是全国青联对外刊物的编外人员。

  1982年, 我就已与苏东研究所合作出版《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一书, 2005 年 12月再版, 改名为《布哈林政治传记》。 2006年后至今, 我仍担任欧亚所研究刊物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目录与内容提要的翻译。

  1983年我正式调到社科院后,仍有其他单位要我。 如1984 年外交部港澳办柯在铄要我到他那里参加中英香港回归谈判。我未去。 1990 年代,中宣部外宣局局长副局长高粱和王纪德也带着副部长郁文的口信,要我到中宣部担任报刊处处长, 具体管辖 英文《中国日报》。我也不去。 我认定政治学所是我最合适待的地方。

  2008年, 我在社科院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的《历史与见证》一书中发表了题为“改革开放给我退休后发展的新机会”的文章, 使我有幸跻身于大学问家之林。

  三

  我在政治学所服务期间,担任过行政学会理事和政策学会理事,并担任硕导。

  我的主要译著、编写、编译作品有:

  1.译著:

  (1)《政治思维: 永恒的困惑》 14.3万字,独译

  (2 ) 《美国中央情报局》 72万字,合译,译44万字, 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绝版。

  (3)《大英汉词典》600万字,初校100万字,外文教研出版社1992 年第一次出版, 以后多次重版,发行30万册,并出版了电子版

  (4)《里根从演员到总统》44 万字,合译,译28 万字,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6年3 月出版

  (5)《公共行政学》 (上下册) 70万字,李方 潘世强审校,中国社科出版社 1988年出版

  (6)《行政法》61万字,合译 译 15万字, 校15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出版

  (7)《缪云台回忆录》中译英, 15万字,独译, 油印本交缪云台美国家属。

  (8) 《中外社会学手册》 143万字, 审校,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1996年出版, 魏秋玲主编

  (9 )《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47万字,合译,社科文献出版社1 998年出版

  (10)《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少量词条

  2.编写和编译作品

  (1)戴维 伊斯顿的《政治分析的框架》,2 万多字,《政治学参考资料》1983年6 月

  (2)“情绪与方法”, 摘译1.1万字, 同上 1983年

  (3)“法国文官制度考察报告”1 万字, 同上, 1983年9 月

  (4)"西方政治学概述"1.2万字, 同上, 1984年

  (5)"英国文官制度概述"1.1 万字, 同上, 1984年

  (6)"西方政治心理学概述"9000 字,同上, 1985年

  (7)"加拿大联邦文官制度概述" 1.2 万字,《国外政治学》1985年 10月

  (8)“安大略文官制度概述” 1.4 万字, 同上,1985年

  (9)“瑞典文官制度概述” 1.1万字, 同上, 1985年

  (10)“职务分类的一般政策与理论” 9000字, 同上 1985年

  (11)“美国总统的工作班子 ” 6000字, 同上,1986年

  (12)“现代政治地理学概述” 6000 字, 《政治学研究》, 1986 年

  (13)“美国政界巡礼” 4000字,同上,1986年

  (14)“英美加瑞典内阁比较研究 ”1.5万字, 《人大资料库》1986年

  (15)“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改革及其效果” 6000字, 同上, 1986年

  (16)“美国文官制度基本法令” 6.5 万字,1984年交劳人部

  3.论文

  (1)“美国政策精英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政策学会年会发表

  (2)“撒切尔夫人的行政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 九十年代国外理论九大理论动态” (即美国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等理论动态,吴大英在杭州政治学会年会上讲话稿,删掉一条对台问题) 1994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表

  4.报告

  (1) “台湾人士谈对大陆的认识” 1500字 《国际内参》1988年8 月7日

  (2) “ 杜卡基斯的竞选策略以及对外政策的思想” 3000字《参考资料》1988年8 月18日

  (3) “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大会的见闻与观感” 4000字《国际内参》 1988 年9 月4日

  (4) “ 政治学界讨论民主与稳定”英文《中国日报》1988年11月1日

  5.所项目

  (1)<外国议会规程>合译13万字,译7万字

  ( 2) “美国国会浅析” 6000字,1986年

  6. 讲课

  (1) 1985年我访问加拿大后 , 回国曾向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讲授 “ 加拿大政党与议会的关系 ”, 孙起孟主持

  (2) 向硕士生讲授过现代政治心理学和现代政治地理学各一次

  7. 审校文章

    (1) “执掌总统的职权” 1 万字,《政治学参考资料》1983 年

  (2 ) “美国择优录用弊端” 5000多字, 同上, 1984年

  (3) “政治意识形态” 8000 多字, 同上,1984年

  (4 ) “联邦职务分类结构”4000多字, 同上, 1984年

  (5) “何谓公共政策” 5000 多字, 同上,1984年

  (6 ) “从肯尼迪到里根时期美国行政当局与政党关系” 1.6 万字,同上, 1984年

  (7) “军队与政治” 8500字, 同上, 1984年

  (8 ) “政治体系” 1.1万字, 同上, 1984年

  (9 ) “从国家实力看国家权力”1.1万字, 同上, 1984年

  (10) “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富尔顿报告” 9000字,同上,1984年

  (11) “马克斯 与韦伯:阶级团结问题” 4000 字, 同上, 1984年

  ( 12) “政治科学: 传统、学科、职业、科学、事业” 1.8 万字,《国外政治学》 1985年

  五

  1996年11月1日我退休后, 从 1997年1 月起我先后在中国翻译公司、北京艾迪尔广告公司、新华社环球公关公司、中央编译局门市部、嘉文博译等多家单位任职, 主要从事中译英工作,每年都有几十万字的翻译订单, 1997 年到 2009年8 月十三年来, 我翻译了约500万字, 我能翻译古文,我能翻译各种专业性很强的文章, 包括高科技和医学文章。 我以75岁的高龄,每天能翻译五六千字, 最高上万字,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给我的机会。 如果说, 外翻中是为改革服务的话, 那么中翻外就是为开放服务。真是人尽其才, 不仅有收入, 还避免了老年痴呆症, 一举两得。

  2008年我为所里翻译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 阿登纳基金年会老板赞不绝口, 但2009 年它换了个新老板,对我所翻译的孙立平的《我国进入博弈时代》持非议态度,说还得让别人加工。 正是:人生真谛是生活要知足, 学习要知不足, 工作要永远不知足。

  六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回顾过去, 我在政治学所期间有两件事值得骄傲。一是我1988年8 月作为学者列席美国民主党杜卡基斯竞选总统候选人大会期间,曾作为中共方面与台湾国民党方面的马英九、郁慕明及民进党康宁祥等台湾人士见了面并友好地握了手, 22年后的今天, 今年10月9- 16 日,我又将作为普通旅客到台湾休养旅游,现在两岸直接三通, 两岸经济协议已经生效。 炎黄子孙,血浓于水, 我盼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第二件事是1989 年我作为学者到美国作过一年的访问学者,我不仅感谢福特基金会对我的资助, 还特别感谢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和斯特福德大学政治学系对我的热情协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没有到东海岸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学院作客,后者的院长愿意让我住他的旧居, 真是好客到了极点。我心领了。 我享受到了美国人民和学者对中国人民和学者的情谊,也包括宗教界人士对我和我爱人生活上的种种帮助。 我们衷心希望中美关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