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 Inception 》打动你我精神何在?
文/ 忆清
我的一位研究社会学的朋友说:in 代表了梦境中的思想植“入”,即深入脑海里,深入大脑空间,如此看来,《盗梦空间》的译名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电影inception 的含义.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他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从古印度婆罗门教时代就开始的没有结果的哲学命题,即: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其二:笛卡尔思考后的结论是:我思故(仅仅)我在。他只能证明(其实是假设或者是他的愿望)他自己的灵魂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可以思考。
至于世界是什么?
谁知道呢。
请注意,这里强调了一个前提,即,灵魂存在说。相同的是,我承认肉体灭亡说,但是苟同灵魂存在说。所以有了这个前提,在看Christopher Nolan(若兰)电影之时,变觉得相当轻松和自然了。
(一)严谨的故事结构与“不谈”结构。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Christopher Nolan,编剧还是他,可见功底以及以往他的作品,都是不俗且惊世的。这部片子的结构相当严谨,逻辑性也很强,若兰运用了他对建筑的痴迷与理解和对哲学理论的运用,并且加之他的戏剧化,创造给观众无比炫丽的情节场景与电影必须的节奏感。而一个对建筑如此动心的人,运用了大量的数学中几何学以及美学的矛盾构成论,强大的显示了若兰在各个领域研究的修为和学识之深。之所以谈结构,是因为很多观众盲目热衷剧情结构,国内外热情高涨中有几人是真热爱,真理解,真感动。大部分还是瞎忙从,潜意识里希望成为这场(任何)show的一份子,可以在茶余饭后聊以虚谈那发了馊味酸溜溜的谈资。看电影况且如此,其他的事情又有多少不是如此?而好显得不落伍!不想谈结构是因为本片的精髓不是结构,不是“术”,即使若兰把“术”运用了美式英语论文最严谨的论证法(3段式)来演绎,但是让许多国外大师级电影导演逊色的恰恰不是结构,而是他的思想境界。故而我又不想谈结构。
(二)数学与艺术设计学。
乌比斯换面,即一个圆,绕同一平面内与它不相交地一条直线旋转,哪么形成的旋转面叫做换面。假如没有记错的话,片中楼梯就运用了这个数学理论。若兰不仅是一位建筑迷,同时还是个设计迷。在设计梦境的三度空间里,他大量的运动了著名荷兰设计师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 M.C.Escher的矛盾空间论。美学平面构成中的平面构三度空间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不可能在逻辑上存在的空间却在一张平面中天衣无缝的存在着。请看下图。
空间是三维的,如果你把时间算进去就是四维的,如果时间这个维度上画圈,那个陀螺就转不停了。在一维度上,欧式空间就是直线,非欧空间可以是圆圈。在二维度上,欧式空间是平面,非欧式空间可以有多种,所以造梦师第一次,第二次画的都是直线空间,而第三次才画了一个非欧空间,于是就复杂许多了。 可惜高斯和他的天才学生黎曼(一个伟大的天才制造出来的又一个天才)未能活到今天看到该片。
(三) 心理学与哲学
高斯只是把图形弄弯了,作标系还是直的。黎曼缺问,作标系能不能是弯的呢?如果作标系是弯的,那长度角度还有什么意义吗?在梦中,你怎么知道真实,这是一个Inception中哲学问题。 在一个曲线作标中,你怎么画直线,这就是把哲学问题转化成了等价的数学问题。于是黎曼在曲线作标上,又搞出了一套东西,就是今天的黎曼流形和黎曼量度。
很多人喜欢在梦境的几重问题上以及是否可以做梦做那么深而大谈阔论,有这重要吗?也许对于剧情而言,它很重要。因为一系列的故事都建立在这个假象之上,并且意外的产生,还需要通过非记忆设计的KICK来穿越层的区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设计kick的技巧上影片非常同步,比如在面包车失去重力落水的过程中(一层),宾馆中的几个人也同时失去了重心(二层),而也因为每层都涉及到环环相套的涉猎打开关键人物的内心safe(保险箱)时,才会变得每一层的堡垒越来越难攻破,大家可以从第一层的下意识的“意识反击”;到第二层因为明知被涉人已经有防盗训练,而不得不“以假致真”骗取信任;而第三层的心理堡垒居然是“父子遗言”,这第三层的雪域枪战才会更加困难。相反,也因为导演可能怕观众看不懂,所以把3重同步演绎得非常仔细,太刻意为了表达,恰恰失去了抽象之美,和想象之空间,故而影片某些环节显得冗长,乏味和多余,原因就是因为若兰怕你看不懂。(难为他了)
(四)电影意义
其实无论上面谈到的数学,建筑学,美学还是哲学与心理学,都不过是“术”,术这个东西什么人要学还是可以学到位的,因人而异深浅不一而已。尽然连物理上的相对论也运用到电影的核心中之后,你还有思考和分析文理科的优劣感吗?你不觉得所有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吗?(当然需要集大成者)你也难道不觉得这样的天才导演为何不可能在中国出现,现在国内导演文化水平有这么深吗?
有人分辨电影的末尾陀螺一直旋转,所以认为leon还在梦境,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他已经植入了他妻子的safe,在这个safe中已经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陀螺永远不倒。
那么,究竟思想是被他人植入?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抵触还是接受?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还是受到别人影响而做决定呢?电影用不同人物的命运诠释了多种解释和结论(比如leon的妻子自杀是出于被植入思想?还是自我决定?比如潜意识的发抗与下意识的反映“用震荡仪”当KICK)。于是,这个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若兰也给予了一个让你自己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哲学几何空间,正因为他的假象不是简单的2维和3维空间,于是在数学和物理乃至哲学上都无法寻到答案的结论在该片中都已论证完成。
后记:之所以不愿意纠结到点对点的细节讨论,是因为在流形跟欧式空间的区别就是局部相似,全局上不同。若兰也用电影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总是盯着局部,而要看全局。如果你取出直线的一部分,再取出圆上的一部分,你得到线段和圆弧。而假如这个线段很短,直接与弧的区别就不大,但是本质上既然不同,同理如正圆与椭圆。我们也还记得那个折叠的空间让你很快能感觉到是在梦中,但是那仅仅是一段路,而当你走过那面西洋镜,你已经分不清那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直线向二端无限申展,而圆只能重复自己。我们要当直线,不要重复每天的无聊生活,要延伸。正因为《盗梦》,让我再一次思考人生的轨迹与几何轨迹。而当我们看到小天才设计梦境时点触镜面,即可获得全像“点到面”,并且扩大成无穷无尽的时候,你不为这种比喻手段感到震惊吗?这难道仅仅就是画面炫几个字能形容的吗?这也是为何有思想的画面与空洞电影(虽然画面唯美),却有这迥然本质的缺别。这也是为何才子佳人倘若具备外形的炫又不失去内心的“德”,即会产生巨大感染力而直射受众心扉,让人欲罢不能!
极致爱情何尝不是如此,虽然该片谈的不是爱情,本质上是谈的哲学问题,所以我就不想解释该片的“爱情”假象了。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要忠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潜意识),不要自我欺骗(主观意识),这样才不会老来遗憾(客观意识)。爱了,想爱,就勇敢的去爱,哪怕受到伤害,永远比不敢尝试的好!想做事业,那就去做,即使失败也比懦弱者强!坚定你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影响他人(潜力的巨大核能),更可以影响自己(反射回的核能碎片)!梦想成真,梦亦非梦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