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楼市:“量出为入”,焦点在外的积极战略


 ——2010年917“21世纪城市发展论坛”

 潘知常:量出为入的定位,焦点在外的能量

 印象较深的是第二位登场是潘知常教授,以城市战略为长,他提出的“量出为入”策略是积极的有超前性的策略。

教授说,策划要先于规划,在讲到南京的新区规划时,他说到“策划的思维”是,当时我们想我们一般是量入为出,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地盘上能做多大的事就做多大的事,但当时南京一个基本的战略是量出为入,我们要从全国的发展格局来看历史和时代赋予一座新城的责任。

善哉理解:量出为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项目放什么的策略,而不是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他适合做什么。 

查到百度中“量出为入 ”的解释:根据支出来决定征收的数量。

邓小平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我们实行的是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原则,是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既照顾人民的负担能力,又照顾抗战的需要。 根据财政支出的规模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财政管理原则,又称量出制入

中国早在西汉初年实行的“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就属这一财政原则。但是该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中叶以后,杨炎在实行两税法的建议中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旧唐书·杨炎传》)。当时正值政治局势动荡,财政支出庞大,入不敷出,商品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有其客观要求。在中国历史上,量出为入原则的提出是在量入为出原则之后。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往往两种原则交替使用。在实际生活中,量出为入原则常被用作任意增加税收负担,满足支出膨胀的依据。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膨胀和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成为不断增加税负和巨额国债积累的决定性因素。

 

    刘太格:目标是孔雀不是火鸡

首先出场的是新加坡的建筑大师:刘太格,刘先生提出要传承,他说,我要经常跟中国朋友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紫禁城,什么意思?中国人是不可想象把紫禁城拆掉或者重建的。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很多类似于紫禁城的建设被拆掉,希望你们把老房子当做你们的紫禁城,神圣不可拆。

其次刘先生提出要长远规划,他说,首先是愿景,重要的东西可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怎么把重要的东西体现出来,这个最重要。重要的是“按照这个理念继续实施,几十年不改”,他说,我经常用这样的比喻,如果一个城市能够长成一只美丽的孔雀,需要100年,如果做10年、20年的短期规划充其量只能做100只小火鸡,100只小火鸡加起来也不是一只美丽的孔雀,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提到济南西部规划中他讲到,要改造一个老的城市是比较难的,现在有这么一个新的空间可以互补互利。利用这个机会解决济南古城(中部、东部)城市上的问题,济南这个城市已经是特大城市了,人口有六七百万,如果以20世纪上半世纪的所谓两三百万人口来定义称为城市,又文不对题了,我的建议是把它分成250-400万人口的独立的城市,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有若干个成人的家庭,这样可以解决交通的问题,解决宜居环境的问题。

 

   郑时龄:如何使城市延续

成年时代到来,“后世博“的上海城市建设目标是建设中央综合功能活动区,提升金融中心的全球地位,建设后世博园区的中央商务区和公共活动区,提升并完善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环境。总之,在这个基础上使城市变得成熟,原来是青年时期,现在应该是成年时期了。2006年,上海提出了“1966”城乡规划体系,包括1个中心城、9个卫星城、60个中心镇、600个中心村的 多心、多核、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处理好新城与主城的关系:

第一,在新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它应该跟主城市形成整体,国内有很多新城跟主城是脱离发展的,包括浦东新区开始也没有和主城进行对接。

其次要注重新城的发展,如何使城市延续,不是在我们这一代把所有的事情做完,而是要为下一代打下更好的基础,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最近对嘉定新城做了规划,以前把它当成一个卫星城,就是发展房地产,这次的城市规划中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综合的发展。青浦新城也提出了完善的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它是上海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