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奚/ 05年 | |
|
|
我们倡导年少的偏激,我们倡导公正的敌对,我们倡导无忌的锋锐。拒绝中庸,我们保留犯错误的权利。 ——摘自80人民刊《写手》创刊号 一 ◎ 一个字头的诞生 当今文坛文人大体呈两边倒趋势:一种文人受西方意识形态后殖民主义文化侵蚀,民族意识淡化,一味西化,以卫慧,安妮·宝贝等海派风格为代表;一种文人在现定文坛秩序中各自画地为牢,造小圈子搞小集团,可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如老被提及的所谓的"文学#军",往往本地最具写作才能者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保留中间民间立场象王小波这样的文人少之又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死寂的文坛不时也飞出几只九头鸟搅混水:朱文韩东的断裂问卷;韩东沈浩波的民间与伪民间论争;李建军侃(砍)陕西两棵大树贾平凹陈忠实;直至不久前80人的文坛起哄事件。他们反叛权威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与秩序抗争的品质难能可贵。 一定意义上80人写手是断裂一代,他的断裂不是与生活现实意义的断裂,而是与文坛旧秩序断裂,与主流话语主流意识形态断裂。跟早几年朱文韩东的断裂问卷一样,希望此种意义上的断裂给死寂的文坛带来丝缕清风,扫散沉闷。 在《芙蓉》亮出"70后"写作遭受文坛前辈攻讦后不久,80人顶风犯事高举八十年代旗帜显然极不合时宜,又落窠臼吃力不讨好。因此提出这个口号得要勇气也得有坚硬的脊梁承受压力。2002的春天,四川成都《八十年代》与湖南常德《写手》摇相呼应喊出八十年代的话语权问题,准备集体进军文坛表达个人被误读后的真实。掀起了80人的第一次进攻的号角。 2003年的冬天,《八十年代》的谭春,田乔飞成为成都电视台记者,熊盛荣成为《星星》的编辑;张进步在不同的杂志社里晃荡;《写手》的毕亮开始做起文化传播,谯楼去了《特区文学》,猫仔进入湖南电视台......。这些提出"八十年代"口号的80人急先锋在没有大成之前就转入了后台。 那是2002的春天到2003年的冬天。 当这些正规大学文学院的文学青年沉寂之时,另一个山头却已狼烟升起,一群以高中生为主(后来很多都进入了大学)的新概念群体开始摇旗,80后的概念再次被提出,被热炒——一个概念开始成熟。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以一个时代的名次作为传统的文学流派的划分,叫"八十年代";而后者却是一个商业上的概念炒做,叫"80后"。但是他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80人的群体在文坛上攻城掠地的野心已经表露无疑。 一个成功的文学概念,像港台偶像一样,会成为文学粉丝热力追捧和卖力攻讦。商业的机遇在这里与传统文学开始第一次会战。结果可想而知,商业的全面胜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在网络上,80人的网站论坛遍地开花,各大报刊杂志纷纷宽衣解带对80敞开胸怀,开专栏,推新人。当一些人还在为70人的机遇感到悲哀的时候,或许他已经在考虑如何操作80这个概念了! 二 ◎ 亮出你自己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成名要趁早" 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他们需要信仰,他们需要成功,他们需要成就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80人的火车》就是一列让成功的80人集体亮相的火车。在开往未来的列车上,《80人的火车》是一部史诗。或许正如它的主编唐朝晖所说:"他们有自己的无法替代的个性特点,他们占领着这个繁荣芜杂的表演市场,像一列高速前行的火车,轰轰烈烈驰向可知的未来。" 《80人的火车》的包装无疑是精美的,艺术的。不落俗套,先不管内容如何,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而我依然记得主编唐朝晖对我说的"这是我全部亲历亲为所做的书,这就是我的作品"。装帧的个性化,火车站点的创意,甚至是图腾似的插图与不断变换的版式,内版穿插影响我们青春期成长的影片介绍以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无疑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从表现上看得出:这是一本很用心作出来的书,或者说这是一个艺术品——主编的真诚至少感动了我。 文集收录了20多个省市,50多个80人中的佼佼者的作品。虽然我不觉的人多面广是什么好事,但是从这种编排里,我却读出了另一种味道:地域特色不只是成名作家的专利,从《80人的火车》里,我同样品出了不同的地方的不同的写作风味。 北京的春树在表达与平常年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时,同时也展现了另一种社会真实,这或许是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所无法理解的真实。同样的还有武汉的田禾(《美丽的废墟》作者)与网易社区80人斑竹恭小兵等。而他们那带着摇滚节奏的语言,或许更适合那一类人的思想的表达;思想上叛逆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的一种体现;反传统价值与行为规范是以他们生活的堕落与物质的享受来体现的。有着垮掉特征的他们有时候真挚的可爱,有时候却为传统所不容。但是他们对题材的开拓,对现实的大胆表达却是值得我们记住的!或许多年以后,我们会从她们的"不健康的"作品里读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更多真实的一面。 揭露社会,表达真实并不局限在城市与楼道之间,当大家被高楼大厦的阳具膜拜搞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来自湘西的李傻傻的出现无疑是个令人兴奋的点。被人称为"少年沈从文"的李傻傻使乡土散文上重新得到文坛的重视。他的贡献或许和当年的沈从文一样,让青山,绿水,稻田,菜地,和风,细雨重新打动我们的灵魂深处。同样乡土的熊盛荣与谯楼就没有他那样幸运了。但是他们在乡土题材上的耕耘依然在感动着我们。 对于城市题材的提炼,对于都市人物的描写,江苏的一草,山东的张悦然都是熟悉的。我不敢说杜拉斯或者张爱玲或者安妮·宝贝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却总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印象。其实,这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城市给人的感觉都差不多,城市对于人性更多的是压抑,所以从他们或者凝重或者轻巧的语言与文字里,我们品读出来的味道可能都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应该是语言和结构上的新意弥补了他们题材上缺陷,我想。 中国历史五千年,写作的题材多的就是,但是0人能写历史题材而且不错的却不多,张佳玮和水格算是个异数。江苏的张佳玮如果生活在古代应该算的上是一个风流才子。语言的简练与凝神,结构的恣意汪洋能收能放,让人从文章里看到一个江南风流倜傥的人物来。而东北吉林的水格则不同,他多从一些大的历史背景里选取日常的生活场景,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细节,语言或许粗痞,故事或许是杜撰,可是读起来依然真实。 而用常德方言写作的毕亮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人在深圳,文章却是依然常德腔。在一个崇尚普通话语境,或者说北京话语境的文坛,他的坚持有点螳臂当车的悲壮。但是我依然被他的悲壮感动。 对于韩寒,我不想品评,因为我真的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名声已经超过了他的才华;他对于80人在文坛上冒头无疑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他应该被记住。还有就是不管他现在的作品如何,他以前的作品影响了很大一群人的事实却是不容忽略的。当然,他想超越钱钟书的勇气也值得一提。 《 80人的火车》里,还有小饭,还有蒋峰,都很有名,都是得到了像马原一样的文坛前辈们的承认。属于实力写手。换句话说,就是未来中国文坛扛旗手,只是对于他们的作品,我还没有机会拜读。当然其他的比如夜叉(集子里就他和毕亮比我年纪大点)的翻译作品,85年的黄浩开刷哲人的小说也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写作的才华永远都是成为作家的第一要素。或许你可以说商业的成功炒做成就了一些人,但是他们各自所具有的写作才能与文风特色却是不可抹杀的。就在某个城市,在《80人的火车》上,你阅读他们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得到,并开始自勉,开始努力。 三◎ 《80人的火车》 80人相信文学可以是宝藏,也可以是垃圾,而选择是痛苦的。 陈腐的旧秩序,在领导风气之先的文学界,早就该遭蔑视了。充满激情的热血少年便以吻火的姿态去颠覆保守的旧秩序。话语也许是粗了点,但那种由速度带来的真实和快感却可以直入心脉。马克吐温说过:"生活是一堆谎言。"那么,80人就凭借着仅剩的虔诚去挖掘那谎言下的真实。也许,"拒绝中庸、保留犯错误的权力"的勇气就成了80人抢夺话语权的最大优势吧! 那么,就趁我们在对任何事都还有指指点点的青春年少时,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开辟我们的个人形式。让我们改造我们自己,改造世界。80人要开创一个不需要权力就可以自由表达的时代:用声音、用文字、用图片、用程序、用数字、用身体、用行动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被否定的冲动。 当排除在主流话语合法化之外的话语禁忌之窗被打开:低层进入社会,性进入身体,勇气进入青春,革命进入日常生活。但真相是:在上帝缺席的人间,所有新的生活方式都会由新一代的先锋们所宣判和执行。 或许到了最后,只是一种权威代替另一种权威的悲哀。但是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不想被压制而自由呐喊的目的却是万分单纯。 《80人的火车》,是保藏了野心的一本集子;在我的理解里,《80人的火车》是为了做一本"八十年代"的思想史诗而存在!希望所有热血的80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许是乌托邦。但是,我们能感觉他的真实存在,至少——在我们不死的心里! |
谁的八十年代?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