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温州都市报》本(9)月6日A3版刊登《孔子墓碑温州人书写》一文,十馀天来,已经宗亲多次面议、接获朋友电话谈“永嘉黄养正”情事,特将近几年来寻获黄养正相关的文献细节给予公示:
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墓高约5米,南北长16米,东西21米。墓碑上,镌刻着明代黄蒙(黄养正)所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字样肃穆古朴,心生敬意 (照片佚名者摄于1927年之前)
墓前立了一块大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但是最后的这个“王”字的中间一竖特别长,以至于拜祭的人被石台遮挡看不见下面的一横,看起来就像个“干”字。这是因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写是不是把孔子当成文宣王,而是当作自己的老师,是站在一个师生的立场上写的碑文,所以特地把“王”字的一竖拉长了。
孔子墓
碑正面: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碑阴面:正书“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
下款书“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十月一日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等立石”。
附录:2009-1-20 15时18分 自 仙降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文化仙降>仙降文艺>下载:
黄潮光与黄养正…………曾大钏 林克宽 郑圣育 黄圣育 时间:2007-5-12 9:27:26 阅读193次
黄养正
黄养正(1389—1449)世居瑞安市来暮乡大坑村(即今仙降镇江溪大坑村人)。黄养正又名梦(蒙),黄潮光之子,自幼聪明伶俐,人称他过目不忘之能善于书画、工诗文、任国子监学正。
明永乐皇帝召见,授以中书舍人,凡朝延召殿榜署多其所书。黄养正于永乐十一年随明成祖亲征蒙古,颇得明成祖赏识。临行时,留京都辅太子监国的黄淮赋《送黄养正(中)书扈也(从出)沙漠》诗赠之。诗云“儒臣扈跸羡光荣,况予青年圣(早)有声。帐殿每闻天语近,锦纸(笺)时见笔生花。威行沙漠传三捷,今(令)肃貔貅列万营。献赋技(枚)泉(皋)多宠渥,翩翩归路马蹄轻。”当时朝延内,凡宫殿榜署及国子监题名都出自黄养正手笔,养正书法著称朝野,其丹青善工笔,山水得黄子久佳趣,亦深受同僚好友喜爱。宣宗皇帝尤爱之。1437年父死,乞假南还,宣宗皇帝手执诗赋以赐之,并令节哀早日还京。1443年由礼部郎中升至太常少卿。已己(己巳)之变(即土木堡之变)前,曾谏英宗修善行富国强兵之策,英宗不采用其策。1449年,瓦刺也先率军侵明,在奸臣王振的唆使下,英宗欲亲征也先,黄养正力谏不从只得护驾亲征,结果明军在土木堡大败,王振率先投敌,也先率军冲进御营,从臣惊散,养正独毅然捍卫英宗,无所畏避,当场被也先乱军杀死,英勇就义,表现了我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为瑞安人民树立光辉榜样,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谓“土木堡之变”。
黄养正英勇捐躯后,天顺初追赠太常正卿并录其子孙为国子生,世袭锦衣卫百(户)。故乡大坑山有明太常正卿黄养正之墓(衣冢墓),旧有墓道牌坊,石柱一对,今已拆除作大坑桥之用,墓变荒坦。
黄养正故里大坑有佛刹“三峰寺”,旧名“应瑞寺”。始建宋朝,至明正统(1436—1449)重建时,黄养正重书寺额“三峰寺”三个大字,同时捐银数百两,里人皆称之。
永陵下载后纠误(括弧中)12字。於2009-1-20 15:55:27上传“黄氏研究·宗亲动态”栏目给读者检阅。
续说黄淮与黄养正之交往 (2009-1-28 7:55:24 上传“黄氏研究·宗亲动态”)
上文《送黄养正中书扈从出沙漠》是永乐十一年(1413)(见载黄淮《退直稿二》,详拙编《黄淮文集》51页。)而黄淮在锦衣狱期间(1414~1424)所撰写的《省愆集》卷上中,有写过与黄养正相关五言律诗二首(现辑录於《黄淮文集》第133、134页中):
闻柯启晖①谈黄蒙②进学
客底闻公论,悠然慰我思。阿蒙方勉学,宣远早能诗。载笔趋铃阁,承恩集凤池。从容多得意,不负旧襟期。
〔注〕
① 柯启晖,名暹,又字用晦,池州建德人。永乐三年领乡荐。与修《永乐大典》,入翰林。授户部给事中。因事入狱,与黄淮同为锦衣狱中难友。
② 黄蒙,字志彀,号养正(1389~1449),瑞安人。七岁随父黄潮光至南京,善楷书,授中书舍人,累官太常少卿,
殁于土木之难。天顺初,追赠太常正卿。官其子希祖为户部照磨。
赠黄蒙乃兄
半面未相识,情深即故知。金兰敦古道,松柏挺奇姿。屡辱分佳惠,何由致我私。盍簪须有日,谈笑豁襟期。
宣德三年戊申(1428)三月,黄淮回乡养疾,得宣德皇帝准修建一座“少保”牌坊,黄淮嘱托温州知府王震驿道传书给北京,请黄养正为永嘉城厢永宁巷口在建之牌坊书写“少保”坊额两大字以及“为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黄淮立”字样。黄养正这些书写的墨宝,现都已经荡然无存了,甚为可惜!至于黄淮於《入觐稿二》(《黄淮文集》404页)“游洞阳宫《倡和诗》序”一文中提及“乡之同姓礼部祠祭郎中养正,过而谓曰┄┄”等等,并有称谓黄养正为“族侄”之记载。
黄淮於正统十四己巳年六月初三在南柳寿徵庵逝世,享年83岁。而黄养正於八月壬戌(十五日)土木堡全军溃败时,与死者数十万一起英勇就义…年纪为61岁。…二者逝世时间仅相差70多天而已。
2004年初秋,有机会与瑞安江浦乡冯桥黄氏宗亲作零距离接触、交往,读到了光绪廿五年己亥(1899年)黄万清主修《安固下桥黄氏宗谱》(残)卷四·艺文卷,著录有黄养正的七律诗一首:
书 怀 黄养正
灵椿老兮萱花落,存殁关情两痛思。母在九泉恩如海,父居千里发如丝。
旧缝衣在针针泪,新寄书来字字悲。自古尽忠难尽孝,寸心惟有老天知。
系黄养正於正统年间赋于北京,时父亲黄潮光告老还乡已经多年。这首诗道出了黄养正“尽忠难尽孝”的“无奈”心情,也可以诠释为是后来土木之难中黄养正为“护驾”而英勇就义的先声表达吧!
正统二年(1437)黄淮撰《永嘉县重修庙学记》(拙编《黄淮文集》212页)。石碑,则由黄养正书;杨景衡篆额,立碑在永嘉县学(现华盖山西南麓温州军分区位置)大成门内。推理该石碑是1955年之后才“消失”未见提及的。或许,它依然还在原址的某一个角落中默默地“呆着”呢!
永嘉县重修庙学记 黄 淮
温郡城内外有九山,晋郭璞以为上应北斗。城东山曰华盖,星之次为文曲,县学在其麓,人咸为据得其地,未知然否也。庙学建有年,兴废不一。近岁飓风大作,颓弊滋甚。前太守侍郎何公,经理修缉,功将就绪,而公有升擢之命。未几庙学复为风所挠,门庑加损,礼殿梁栋,亦就欹仄。
正统丁巳(1437年)春,今太守刘公谦、判府刘公宽,暨幕僚黄玶等来视学。太守公顾而叹曰:“庙学缉理未久而圮废若是,兹乃督役者不能致谨,有负侍郎公之美意。若复因循岁月,必致摧败而不可举矣。”众皆合辞交赞,亟命鸠工庀材,择日兴作。知县周纪、县丞方真、主簿周辅、典史黄琛,承命惟谨,委训导沈恂、王远暨生员刘罕、金道进董其事,慎选耆士徐生、叶宗辉副之。朽腐者易以坚良,坼陊者加以缜密,丹垩涂墍,群工并施,礼殿像设,绘饰庄严,两庑配享,旧画壁间漫漶莫辨,今乃埏土肖像,冕服悉依其爵。改创文昌、先贤二祠于中门之右;兴文祠于学门之左。阅三月讫工,以八月丙寅(初九)日舍菜告成。
淮亦忝预班列,徘徊顾瞻,金碧璀璨,照映林谷,华盖若增而高。文曲之星流辉炳耀,视昔有加矣。训导及诸生李宗田等相与言曰:“斯役也,不独易废为兴,抑且增其未备,于以妥安圣灵,沐化生徒,扶植斯文之功大矣。”盍谋伐石登载,垂示将来,因属笔于淮,俾为之记。
淮闻地因人胜,古有是言。吾邦巨儒,前代姑置勿论,宋儒志王先生景山,唱道学于伊洛未作之先,而为理学开山之祖。是后若周行己、刘安节、安上,皆承伊洛正传。吴表臣之论谏;叶适之宏博;蔡幼学之不避权奸;薛士龙之明于料敌,若此者更仆不能尽述。宜乎学士虞文靖公目为杞梓茂林,凤麟灵囿,岂非地因人胜之谓乎?
诸生仰荷圣朝培养之深恩,又承郡邑官僚作兴之嘉惠,当思报称,期于无忝,必以礼义廉耻为立身之大端,切劘淬励以就其德器,朝益暮习以充其才识,奋然以前修自期。杞梓凤麟殆将复见于今日,岂特华盖文曲增辉而已哉!
淮自成童鼓箧邑庠,忝备宾兴,叨膺科第,由两制从事孤卿之后。今焉困于末疾,谢事家居。自念无实德而擅虚名,上负列圣之知遇,抱愧战兢,惕然于怀。诸生入学虽有后先,淮视之皆同门友。故因记修学之事,冒进箴规之言。生也诚能致力于真知实践之学,崇秩厚禄不求自至。由是摅其素蕴,灼灼见诸事业,以为斯文之光,庶几无愧也,生其勉乎哉!
瑞安孙衣言著《永嘉集内编》卷九中亦收录此文。
此外,提供收录现存黄养正书写石碑的线索如下:
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进士题名碑,杨溥撰记 宣德九年十一月立碑於北京大成门外东南,北向
(2008年12月20日上午在北京孔庙碑林目睹了该石碑,并由五弟永平为我拍照留念)碑侧边沿用红色漆写018#。可惜因风化厉害,碑文几乎已经无法辨认。
处士窦敬墓志 张 益撰 正统六年(1441)二月十七日刻 (此志何时出土,现藏何处未详)
刘顺墓表 王 直撰 徐 瑛篆额 张士斌刻 正统七年(1442)九月十三日 首题:“太监刘顺墓表”
(拓片)“出版社”在北京市昌平县东三旗西南魏家窑村
苏(州)郡虎丘寺塔重建记碑 张 益撰 程南云篆额 章 敬镌刻 正统十年(1445)立
弘庆寺碑 胡 濙撰 朱 勇篆额 正统十四年(1449)四月八日 首题:“敕赐弘庆禅寺记”额篆书题:“敕赐弘庆禅寺之记”(拓片)“出版社”北京市西城区冰窖胡同
真庆观兴造记碑 金 问撰 程南云篆额 碑高1.8米;宽0,91米,计18行623字。
顺天府重新庙学记 陈 循撰 赵 昂书 黄养正篆额 正统十四年六月立石 府学胡同 括苍朱 兴镌(燕京
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