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孔夫子在这里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说周文王没有忧患,那是从家族、宗族命运的角度来说的;而《易经》中说文王的忧患,是从忧道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要看清楚这一点。
下面“父作之,子述之”,这六个字非常简单。大家看了,一般泛泛而过,没什么感觉,就是子承父业而已嘛。现在子承父业的很多啊,开公司的,开餐馆的,做手艺的,还有做学问的等等,很普遍的。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作之,子述之”这六个字,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家风!它不是仅仅从工作事业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德行上面能够代代相传,像周文王的家族这样,多少代人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前赴后继。这是周文王家族的福分,更是黎民百姓的福分,最终变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福分。
中华文化讲的就是一个传统。什么叫传统?就是代代传承我们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对于道统和法统的传承,不管是佛家、儒家、道家,都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可以视作根本。只不过各家都有各自的一套说辞而已。
佛家禅宗的说辞就是传灯,就是般若的心灯相传,师父带徒弟,师父把自己明心见性的体会带给了徒弟,师徒俩心心相印了,那一盏心灯就点亮了,心法也就传承下去了。我们看许多禅宗的书籍,比如《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等等,都是比喻用一盏心灯去点燃另一盏心灯,就这么代代相传。我们冯老师以前编过一部《巴蜀禅灯录》,是讲四川地区禅宗心灯是如何代代相传的。这就是佛教禅宗的传统。
那么道家呢?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就是“薪火相传”这个成语的来历。薪火是怎么相传的?我的这根柴火被点燃了,充分燃烧之后,快要烧完了,就去点燃另外一根柴火,这样火就永远不会熄灭。柴薪就比喻我们有形的生命,虽然我们有形的生命最终会有消失的一天,但是精神之火通过生命的传递,却可以永远燃烧下去。
禅宗的“传灯”和道家的“传薪”,都是对传承文化道统和法统的最形象的比喻。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立志去“传”这个“统”啊!要立志去传承古圣先贤的道统和法统。一旦我们成为薪火相传、心灯相传的这么一个环节,一旦我们进入了中华传统的这样一条伟大的河流之中,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了。你这一滴水从此就融入大海之中了,就会永不枯竭;你就找到了作为一个人最尊贵的、顶天立地的感觉。
儒家讲传统,就是“父作之,子述之”这六个字,非常平实、非常朴素,父亲做这个事情,儿子继续来干这个事情,这个就是传统。孔夫子也说自己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价值观来自于尧舜,自己所遵循的一系列典章法度,是来自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上面对“父作之,子述之”的传家之风作了一些铺排。当然,现在就让我们在座各位来传承中华文化的道统和法统,让我们来完全承担,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本身的功底不够,学养也不够,智慧也不够。但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虽然现在不行,并不代表以后就不行;我们这一代不行,并不代表下一代就不行。只要我们一代一代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总会有结果。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给断掉,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我们在座各位一定要立志发心,要把自己的不足补上去,要沿着这条圣贤之道一路走下去,最终把这个圣贤传统真正地继承下来。
我们看下面一段:“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一段讲周武王继承了周太王、祖父王季、父亲周文王的遗志,最后“壹戎衣而有天下”,通过武力翦除了乱朝的暴君,取代殷商而拥有了天下,扬名四海,贵为天子,拥有了天下的财富。从齐家的角度来说,他能够“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使自己祖先也能够享受到宗庙的祭祀,使后代子孙也能够保有王室家业。这是简单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