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和做学术研究的同事“忽悠”一个观点:就目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质来看,我们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者们,是可以做出世界级贡献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学者面临的问题迥然不同。如果能够塌下心来认真研究这样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为了“稻粮谋”去抄写和拼凑西方的东西,转型时期中国企业诸多问题的研究是可以让老外羡慕的。
近日遇到一家企业,听简单的介绍,似乎在很多方面具备了上述的转型特征与“中国特色”:
1.领导人经历比较复杂,高中毕业当过兵,复员以后当工人,因为干得不错升为干部,而且到了经委系统,后来因这家企业不景气而临危受命做了企业的一把手。
2.经过十多年时间,他一手将企业带出了困境。谈起过程,他先说起了自己的“管理思想”,主要是“毛家”思想为主,比如到企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学习了《论持久战》,说明企业不会“速亡”,但也不会“速胜”,需要慢慢来。同时,他还提到了先秦诸子,比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乃至兵家等等,说这些“思想史”上的好东西,都是他管理企业的思想来源。谈话中还列举了儒家的爱人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说明不同的“爱”在管理中如何应用。看他说的这些东西,似乎是混乱的和糅杂的,就是不知道在具体的事情当中如何用。
3.从谈话中得知,此人颇有传统士大夫的仁爱之心,对员工待遇比较好,尤其是各种福利方面。同时,对于家庭困难的员工,不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希望,公司从一定程度上给予扶助。他还谈到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理论,来说明如何激励员工,说自己一直努力希望让员工的工作态度保持在0.8左右,并为此不惜工本。
4.他教育员工热爱社会主义,因为现在没有饥荒没有战乱,只要好好工作就有生活的希望。同时,他个人激励倡导坚持较高的道德要求,不贪不占。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他又收购了企业举办的“三产”企业,并且目前的企业似乎也已经完成了所谓“改制”,国有股份已经很少了或者没有了。他宣称,起码没有像其他的国有企业一样卖房子卖地。但是股份制以后,工厂土地的性质也不改变了吗?
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因为无法系统地表述,就不写在这里了。写这个东西的意思,是想原汁原味地呈现一家企业转型的一些“样子”。当然因为接触时间短,无法深入了解这家企业的具体和真实情况。只能先做这些记录。不过这也恰好顺应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要求,就是不预设前提地观察一家企业。
企业人类学札记7:一家企业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