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曝出的国信证券李绍武事件,终于使潜伏在证券投行业内部的PE腐败暴露在阳光之下。有报道称,此一事件的曝光,使监管部门感到很震惊,并且表示要查处。市场监管部门的这种态度,当然是正确的。投资者相信,随着监管力量的介入,泛滥的PE腐败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让市场感到困惑的是,李绍武事件曝光已有一个多月,我们不仅未能看到监管部门在查处券商投行PE腐败方面有何作为,相反,随着新股发行市场一如既往地密集上市,更多的PE腐败嫌疑案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我们却听不到监管部门对此有什么反应。
7月12日获得发审委审核通过的浙江步森,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显示,两个通过私募投资途径入股的机构杭州榕桂和韩斯坤元,当时的认股价格都低于浙江步森的净资产,这种反常的交易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而这两家机构入股的过程极为曲折,尤其是韩斯坤元的创投管理人、股东和浙江步森主办律师之间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
7月27日获得发审委审核通过的易世达,在上市辅导期内突击引入4家创投机构和42位自然人(其中30人为新增股东),至于易世达为什么要引进这些股东以及这些股东的背景资料,这家公司在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等材料中只字未提。
7月28日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易联众,在其公开信息中显示,第三大股东杨靖在两年前的身份还是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一个普通职员,却持有400万股股票。市场质疑,她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这些股票的?而她持有的这些股份是去年才得到的。现在,随着易联众的获准上市,这个来路不明的神秘股东,已经摇身成为亿万富翁。
浙江步森、易世达、易联众,这几家公司只是媒体通过深入调查后,对其疑窦重重的股权结构和其股权形成过程提出的质疑。这些公司是否出现PE腐败,在权威部门拿出有说服力的说法之前,还不能贸然下结论。但是,媒体提供的线索已经给市场监管部门提供了调查的途径,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任给公众以切实的交待。
PE腐败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PE作为一种私募活动,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很活跃,已经成为与公募市场并行不悖的一种企业融资途径,但是在进入我国后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投机气氛一直很浓厚,企业上市后其股价可以脱离企业基本面而出现大幅飙升,公募之前已经存在的先期投资者可以实现瞬间暴富,因此导致一些从事保荐业务的券商投行机构利用工作的便利,与被保荐企业串通,利用私募的途径大肆套利。国信证券的李绍武事件暴露以后,在业内曾经引起广泛的同情,而这也反过来说明PE腐败在这个行业内已经泛滥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PE腐败的泛滥,其直接的危害者便是广大中小投资者。IPO重启一年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发行价越走越高,其市盈率甚至与交易市场严重倒挂。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管理部门放弃了原先对发行价格的控制,期望以“市场化”的博弈来得出发行价格,但由于保荐人在发行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他们考虑的不是市场的公正,而是通过对市场的操纵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显然,如果保荐人通过PE已经事先潜伏于发行企业,那么他们在保荐过程中拉高新股发行价格就有了更大的动力。有报道称今年的A股市场平均每天诞生3个亿万富翁,但他们的成功路径都是高价圈钱,而他们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付出。
很显然,对于PE腐败,监管部门不能光说不练,仅仅在嘴上说要进行查处,而是要拿出实际的行动对PE进行严格监管,堵住目前的腐败漏洞。像目前这样,一些媒体都可以轻易地发现PE腐败的线索,但这些企业却安然通过上市审核,甚至在问题暴露以后仍然能斩关夺隘实现上市,这与投资者的期望无疑是有很大距离的。
查处PE腐败不能光说不练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