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谈“空置率”


    自从六千万套空置房报道之后,关于空置率的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可是讨论的重点却从空置数量、空置面积转向了“空置率”这个名词了。

    大家为何对这个名词如此关注呢?究其原因就是市场供需矛盾的转移,很多无房一族对于房屋空置浪费的一种愤怒,这有点跟大蒜事件一样,大蒜供应量有限、价格连番,超越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大家要看看到底是蒜农卖的贵了,还是大蒜产量少了?结果一看都堆在“有钱人”的家里,所以老百姓们就怒了。

    为了了解有多少空房子大家也纷纷献言献策,甚至不辞劳苦亲自求证,查电表、查水表、数窗户......各种招式纷纷亮相,可是到如今真想依然是一个谜。

    而各级政府部门要么回避,要么含混其次,还有部门列出很多理由诉说难度,难道这个结果真的那么难获取吗?确实很难,原因在哪里呢?我们看一下住宅空置的定义:住宅空置,是指建筑空间没有被占用,正在等待被出售或者出租,被空置的时间长度可以称为空置期。不包括已经废弃或准备被拆除的建筑,以及临时性居住或季节性居住的第二住所。只有能进入市场的才对市场供应有意义,不能进入市场的住宅,我们数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前几天我开玩笑,很多人说的办法查出来的只能算是“空着率”,因为这里面包括了一些有产阶层的第二第三居所及度假房、很多城市临退休人员的养老房、也有给孩子准备的准新房、出国或因到异地工作而空置的“窝”......总之原因很复杂,当然里面也有投机者囤积的房子在内,所以很难准确统计出来。

    既然如此麻烦,这个指标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住宅控制水平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直观表现,空置率高了,就说明供应过剩,购房者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挑选,对于开发商来讲就需要慎重开发,政府也可以对症下药进行调控。第二,对于住宅销售有指导性意义,住宅空置事件过长,也就意味着住宅的销售难度过大,对开发商来讲物业持有成本将会增加,需要综合利用价格杠杆来急速资金回笼。第三,空置密度分布也是城市人口转移的动态表现,对于房地产投资、商业投资都有指导意义。

    为什么在中国统计如此难呢?

    首要原因在于政策本身,中国的住宅市场是“买房难,持房易”,中国政府的土地使用制度虽然名之曰“租用制度”,可是政府确实一次性把几十年的租金全收光了,各种税费也是在购房时一次性收取完了,所以对于购房者来说起步门槛很高,一旦买到房之后就完事大吉了,这恐怕是目前空置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把问题倒过来,每个房屋每年的持有费用提高的话,恐怕很多问题也就容易解开了,至少,那些贷款买第二第三居所的人也就自然减少了;手里多套住宅的就要考虑拿出来出租了,而且还要看出租的受益是不是划算;旅游开发区的盲目占地开发也就减少了;住宅的单套面积也就更合理了,很多想住大面积的有钱人,就自己跑到郊区去了......。

    另外一点在于政府官员,记得有一句话说:吏治是天下第一大文章。官员们手握权力,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名利,把自己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割裂开,做任何一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民众的权利,而是想自己的乌纱帽和腰包,那还谈什么安居乐业?更不会有真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