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德纲事件沸沸扬扬,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势,不知道这对于从是非事起家的郭德纲来讲是祸还是福,在这里我不想细谈,只想说说其徒弟“叛离”一事,今天看到报纸,记者在采访赵本山的时候,赵本山以教导的口吻(似乎是在教郭德纲)“火候一到就要灭火”,对于这点我从多次看采访赵本山的节目中也早有认识,而且对他的管理方法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与郭德纲一样肯定要面临徒弟“叛离”,这只是迟早的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赵郭二人的管理模式,都是冒“师徒之名”(在我看这种师徒关系,跟旧社会“学徒工”制度一样),他们的“徒弟”本质也是他们的“员工”,虽然赵本山反复强调:很爱他的徒弟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为他们操心、像家长一样,要求他们珍惜这种关系、要知道感恩,而且他的徒弟们也都纷纷表示对赵的感恩之心、父子之情,可实际上呢?说到底是雇佣关系加上点师生情谊,就是现代企业加上家长式管理模式,哪个老板不爱他的雇员?不去想办法教导他们的员工呢(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参观交流)?除非他不想赚钱,但是他们追求的依然是企业的利益,只不过赵郭二人分别又挂上了振兴民族文化事业的大旗,似乎少了点铜钱味。而在企业,雇佣关系是要遵循价值交换原则的,而价值交换失衡的话,这种雇佣关系也就也就面临解除危险了,另外,价值交换的双方,契约意识应该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感恩放在第一位,而且感恩也是相互的。
有人经常谈起,赵本山的徒弟们基础比较低(这也是赵本山经常挂在嘴边的,XXX人在XXX方面有很多毛病,赵本山能如数家珍般罗列出很多),所以认为赵本山的这种管理方式也算对路。我不知道赵本山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可即使是圣人都要遵守“生而不有,为而不持”之道,为什么非要去刻意把别人改造成自己想象的样子呢?何况你又非完人,你设计的模型、轨迹就是正确的吗?况且把目光天天放在员工的缺点上的老板也不算是好老板,教人的东西就要人回报也不算是一个好老师。过去讲“言传身教”,真正的教育是靠影响、引导的“不言之教”,而不是时刻盯着别人的小辫子、喋喋不休的批评教导、稍微热点就灭火,整天考虑玩“平衡”权术也不算是一个有德之人。
那么作为家长式管理模式,最终的归命点在哪里呢?赵本山为何依然能安然无忧?我想如果赵本山依然保持安稳的局面,必须要具备两点:A、赵本山在影视、演义圈的影响力不减,依然能呼风唤雨,依然可以为他的徒弟们提供、开拓足够发挥舞台;B、他的徒弟之中不会出现能力异常的人,也就是说他的徒弟们不会有具备单飞能力之人,必须要依靠赵本山才能发展。如果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稳,赵本山的控制力也就消失了。
所谓父父子子,父有德子方孝,失去德,单靠棍棒、金钱是维持不了权威的。郭德纲的案例也算是很好的反面教材了。教人知识是好的,但是好为人师确是人常犯的毛病,何况总想当别人的爸爸,就更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