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的事迹
佛陀降生后,有一天,他发现整个生命的问题,不外乎就是:
在老、病、死的严密控制下,生命毫无意义。
为了救治他所珍爱的妻与子、家与国,他很清晰的明白,如果他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实现超越,根本拔除这三苦的话,他是绝对无法有效救治和他恩爱相处、难分难舍的亲属们。
特别是他早年过逝的母亲和已经年迈的父亲,不由他来救治,又该由该来救治呢?
尤其是和他情深义重的妻子——在轮回中像陀螺般打转的——耶输陀罗的恩爱之亲,让他无法坐视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毫无办法地变老,衰病,终至死亡。
因此他下定决心,趁着自己年轻如明月般的智慧光明,以及山岳般牢固的道心,独自一人夜遁莽林,苦心修道。
希望由他的努力,可以救度他的妻子、家国以至于他所能照顾所及的任何地方。
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的目的,他必须心无旁骛,于是他隔绝对于亲近的挂念,如同面对即将黎明前的黑暗。
于是他历经六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揭开了生命的根本黑幕——我执的无明。
由于我执无明的爱染,使得这个世界里的生灵,最终处在了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中。
佛陀不仅发现了这个生死之根,并且坚决地斩断了这个病根,他在35岁的盛年就成就了。无明对他而言,就像一棵已经截断主根的大毒树一般,枝叶渐次凋零。
这种源自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使他的大悲心有能力救度他的妻子、家国以至于与他有缘的所有生灵,永远解脱。
佛陀的祖国为什么会灭亡
早在乔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还没有皈依佛陀之前,曾向释迦族求婚,释迦族因雅利安种族的优越感,很不愿把本族的女子嫁给别族的人,但又慑于乔萨弥罗国的强大实力而不敢拒绝。当时王族中的摩诃那摩(后来继净饭王接掌国政的就是他)自告奋勇地说道:“我们迦毗罗卫国的国力难与乔萨弥罗国为敌。我倒想出一个妙计来了,我家有个婢女名叫末利,虽是贱族人,却长得十分美丽,我们就骗波斯匿王说,她是我的女儿,把她嫁过去算了。”
就这样,这名女奴成了波斯匿王的宠妃,人人夸奖她是第一美人。佛陀知道这件事后,深为忧虑。种下欺骗之因,必有灾害之果。这是宇宙间不可避免的铁则,佛陀也无可奈何。不久,末利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叫做琉璃太子。琉璃太子八岁的时候,奉父王之命到迦毗罗国来学习射箭技术。那时候,正是佛陀被迎回国说法的前夕,迦毗罗城特地新建一座讲堂供佛陀说法,这座讲堂被视为神圣庄严的所在,不许闲杂人等进出。
八岁的琉璃太子看到如此庄严堂皇的讲堂,一时好奇走了进去,却被释迦族人见到,认为奴婢所生的孩子亵渎了圣地,即刻命人把琉璃太子足迹踩过的地方挖掘七尺,重换净土。虽然只是八岁的孩童,也知道这是莫大的侮辱。琉璃太子咬牙切齿地发誓说:“等我登上王位,一定要灭了迦毗罗卫国,消灭释迦族。”
佛陀回国以后,知道了这件事,更是忧心忡忡慨叹不已。琉璃终于长大成人,等不及父王让位就篡夺了王位,年迈的波斯匿王出奔到迦毗罗卫国,不久就病死在那里,释迦族人顾念旧情,以王者之礼予以厚葬。
琉璃太子登上王位后,积极准备,一心想要讨伐迦毗罗卫国。佛陀知道共业的果报机缘即将成熟,但为了拯救祖国,他只有尽力而为了。佛陀独自一人在琉璃王军队必经之路的道旁,选了一株枯树,就在枯树下坐禅等待。
琉璃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来,已经走到佛陀附近,他本来对释迦族的人切齿痛恨,但因佛陀是已成正觉的智者,是人人尊敬的众生之父,因此不得不勉强下马,趋前问讯道:“佛陀,那边有很多枝叶繁茂的大树,您为什么偏偏坐在这棵枯树下让太阳晒呢?”佛陀神色庄严地猜道:“不错,那些枝叶繁茂的树下可以遮荫,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于树荫。”佛陀的意思是指亲族之间都会自相残杀,还谈什么其他呢?
虽然是暴戾的琉璃王,听了佛陀的比喻,居然也受到感动,心想:过去两国交战,只要遇到出家的比丘,就会收兵,何况我今天见过佛陀,又听到这沉痛的比喻,还是暂时收兵回国吧。佛陀见到琉璃王率军返国,于是慢慢站起身来,没有兴奋,只是抬头仰望天空,佛陀知道因果循环,乃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于是默默地走了回去。
琉璃王回国以后,想想还是不甘心,又再次率军来犯。不料,又在半途遇见佛陀,如此共有三次,到第四次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的共业果报终难避免,无法挽回,对祖国人民不知追悔觉悟,虽深表惋惜同情,但已爱莫能助。佛陀忧形于色的对阿难说道:“释迦族在七天之内将遭遇厄运。”
摩诃目犍连是佛陀弟子中具神通的人,他曾请示佛陀,能否拯救释迦族的厄运,佛陀告诉他:宿世罪业的果报,没有人可以代受。可是,目犍连助人心切,仍想以神通之能力营救他们,他用钵盛装五百个释迦族人,从天空中出来,出城一看,五百人全都化为血水。至此才觉悟到佛陀所说的因果报应的法则是无法违悖的,神通依然敌不过业力。琉璃王的大军把迦毗罗城团团围住,摩诃那摩王召集群臣计划,有的主张誓死抵抗,有的认为与其使生灵涂炭,不如开城投降,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国都被围,外无支援,琉璃王的军队开始攻城,士兵们死难临头,而且存粮即将告尽。再最危险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释迦族的十五岁的少年神射手迎战敌人。他差一点射死了琉璃王。但他的勇敢行为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肯定,反而大部分人认为他这样干更会激怒琉璃王,且有违善业云云,最后此少年不得已只能出城逃离。于是摩诃那摩王下令开城投降,他对琉璃王要求道:“你我两国谊属姻亲,名义上我总是你的外祖父,我实在不忍见到无辜的人民被杀,我要求你答应我一件事。”“什么要求?你倒说说看,”琉璃王盛气凌人地说。“你不是要杀释迦族人泄愤吗!可是城里的几万百姓一下子也杀不完。我请求你让我潜到水底去,在我升出水面以后,没有来得及逃的,就任凭你杀戮,如何?”年轻的琉璃王,认为这个办法倒很有趣,就不加思索的答应了。当摩诃那摩潜入水中的时候,琉璃王就下令准许城内的百姓逃离。一时,城里的人扶老携幼,没命地仓皇逃跑,狼奔彘突,哭泣呼号,那种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残暴的琉璃王居然引以为乐。当城内的几万百姓已经逃得剩下没有几个人时,琉璃王才觉察到时间过了这么久,怎么摩诃那摩还不浮出水面来?他命人潜水下去察看,不多久,潜水的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地禀告说:“我在水底发现摩诃那摩王把自己的头发缚在树根上,他永远不会浮上来了!”摩诃那摩为了拯救族人而牺牲自己,就连那生性凶残的琉璃王也为之黯然良久。
琉璃王占领迦毗罗卫国后,益发骄狂,甚至谋害了他的长兄祗陀太子。最后,他还是免不了受到业报,他的宫殿被火所焚,他和自己的爱妃被活活烧死。此后,迦毗罗卫国和乔萨弥罗国的国土,都归入摩竭陀国的版图。摩竭陀国的国君阿奢世王,自从皈依佛陀后,确实能施行仁政,爱护百姓。
佛陀最后为我们说了些什么
无常本来是世间的实相,生灭是自然的道理。
佛陀顺着法性进入涅槃,这是法的自然表现。
佛陀在他的应身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带着阿难行化到遮婆罗塔,许多比丘也都聚会到这里,佛陀对大家说:
诸比丘!今天在这里和你们相遇很好。我告诉你们,自从我成道证得正觉以来,爱护比丘及一切弟子,教化大众,赐福给大众,把欢喜布施给人,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我说法度生,没有想到过辛苦和休息。
我要讲的,对你们都已讲过,我没有想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可以命令大家,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要讲的都讲了,佛陀没有秘密,我不会给人压迫,要人来服从我。你们要知道,所有的佛都是不摄众(控制大众)的。
我应身的年龄老了,旧的车子要坏,用修理来保养,不是永久的办法。我在三个月后,于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将依着法性进入涅槃,获得无上的安稳,我会永久的照顾你们,照顾未来一切信仰我的众生。
佛陀涅槃的确实日期一发表,弟子们大惊,在弟子们的心中,顿觉日月无光,天地旋转起来。佛陀又说:
你们不要伤心,天地万物,有生就是无常之相,无论怎样逃不了这个定律。我过去不是向你们说过吗?所爱的必定有散失的时候,会合必有分离的时候,人间精神与物质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就不能如人们所想的自由。肉体的生命不能永久长存。我不是常这样说吗?
要佛陀的应身永久的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我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我当然不能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你们假若要我永久住于世间,而你们却不依着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万万岁,又有什么用呢?你们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于我永久活在你们的心中,我的法身慧命,会遍于一切处和你们及未来的众生共在一起。
二月十五日夜,西山上高悬着一轮满月。佛陀进入拘尸那迦罗城。他吩咐阿难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朝北面朝西。
佛陀看看时间要到,他慈祥地对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们做最后的叮咛:
诸弟子!你们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体的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
我要度的众生皆已度尽,还未度的众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缘。现在已没有让肉体继续存在的必要,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处!
佛陀度化了他的最后一个人类弟子须跋陀罗。然后,他保持狮子卧的姿势趣入了涅槃。
我们大家陪伴着喜见、释迦文菩萨、释迦牟尼佛度过了生命的生死历程。
从佛陀发愿化作喜见光临娑婆宇宙开始,直到他又回到我们人类当中再一次示现成佛,教化49年,80岁上离开人世,我愿意将这样一个伟大的圣者,以生和死两种方式的交替出现将他再现出来。
对佛陀来说,其实从始至终都没有生或者死这样一回事;但生死对我们却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所以,他愿意再来,用这种方式亲近我们,度化我们。
那么,我们呢?
。。。。。。。。。。。。。。。。。。。。。。。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释佛六道轮回--气势恢宏的生命画卷:成道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