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产品 赢在本土化战略


    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建立合资公司到今天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路程。三十年后的今天,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合资产品已经占据了中国乘用车市场近70%的市场份额,中国已经是几家领先跨国公司的最大市场。今天谁也不能忽视中国市场在各大跨国公司战略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80-90年代,外国汽车巨头引进中国市场的产品不论是车身、底盘,还是发动机的技术含量,基本上都是些一、二十年前被发达市场所淘汰的类型。此外,安全和舒适配置也相对落后,比如,当时前座安全气囊已在欧洲普及,而中国的合资企业产品中还少有装备。

 

    进入21世纪以来,各跨国公司开始用更为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开始考虑如何将现有产品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调整。然而这种变化还主要集中在产品基本定型后的局部调整。这一阶段仍然有将其它市场的成功车型照搬到中国而招致失败的案例。

 

    在经历了以往曲折和并不愉快的市场经验之后,目前各主要跨国公司在产品战略上已经获得共识:要为中国的汽车用户提供其所喜爱的产品,就需要从产品最初开发阶段就以本土用户需求为导向,从车型设计上、技术平台上和产品技术以及配置选择上充分考虑中国用户的需求,使中国消费者成为产品开发平台的主要和决定因素之一。我们可以从下述几方面体会出这种观念的演变:

 

    首先,跨国公司的产品前端研究在国内市场的投入近年来逐渐加大。以往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车上市前验证的项目,这说明在产品的概念开发和模型车这两个对产品开发最为重要的前端环节上,跨国公司过去并未充分重视国内用户需求。而最近几年,从新华信产品研究项目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际各大品牌目前在中国的产品模型阶段和概念阶段的市场研究项目数量在增加,其目的在于能够在产品开发定型之前,充分了解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对于各跨国企业所产生的实质性变化可见一斑。

 

    其次,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在国内设立了各自的研发机构,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的本土投入上也在逐渐改变观念,使产品研究的核心部门更加靠近市场,以便能够准确、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

 

    再者,以往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基本上是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甚至南美上市销售的车型,而现在各跨国公司在中国首发的车型越来越多,特别是为中国消费者全新设计的车型不断在市场上涌现,从另一个侧面也再次印证了这种战略认识上的巨大转变。

 

    无疑,合资企业的本土化产品战略对跨国企业自身和中国消费者而言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但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本土需求与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略协同,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存在着两种可选择的路径,一是,鉴于中国市场巨大的销售潜力,以及其未来对周边市场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在中国建立本土化的完整研发中心,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建立相应的产品平台,同时利用跨国公司自身的资源优势,综合协同平台开发技术。其二,是在总部平台的基础上,在开发前期即可充分地吸取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使其形成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系列。但是无论哪种路径,首要的工作仍然是重视中国消费者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深入和系统地了解需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向,之后能够将这些基于深入调查研究的需求与技术平台有效的结合,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这才是市场取胜之道。

注:本文已刊发于《汽车商业评论》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