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政策」 效应放大器


  2010年4月8日下午,股指期货启动仪式在上海召开。8天后,股指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交易标的物的期货品种,是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上公认的比较成熟的衍生产品。它流动性强、透明度高,具备价格发现、风险对冲、稳定市场等重要功能。

  此次推出的股指期货,标的物为沪深300指数,该指数覆盖了沪深两市六成以上的市值,因此与大盘走势密切相关。目前,市场上的政策信息和消息会对大盘走势产生趋势性影响。那么股指期货推出后,一方面市场会弱化单一信息对个股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各方信息进行加速放大并迅速反映到股票指数走势和大盘整体趋势上来。换言之,原有的“政策消息市”影响将会被放大并加速传导。

  股指期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4月,全球第一只指数期货产品——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诞生,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受了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发展至今。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09年全球股指期货、期权共成交63.8亿手,占全球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36%,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期货品种。目前,全球已经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交易所上市了近400个股指期货合约。

  国内拟推出股指期货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5年末。2006年2月,中国证监会成立了“金融期货筹备领导小组”,开始推进股指期货上市的准备工作。同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进入筹备阶段。

  之后三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市场为之雀跃期、各方的积极准备期,以及后来迟迟不推的冷冻期。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透露,“股指期货最快将于今年4月推出。”至此,股指期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产品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既是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工具,也是可能将风险无限放大的利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这让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更加讳莫如深。有关部门一直在反复评估股指期货推出后,会给现货(证券)市场带来的正负面影响。”熟知股指期货推出进展的人士回忆说。

  此前,由于国内市场内在约束不健全,缺乏对冲风险的机制,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单边运行的状态,制约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而股指期货的出现,将让股市用阶段性波动代替此前一段时间内的单边上涨或下跌。

  期货界权威人士表示,股指期货与单一证券市场不同,是完全市场化的。不同于市场上通过消息买卖股票,股指期货投资者将通过趋势性投资达到获利目的。

  以目前市场上近期盛传加息传闻为例。在股指期货没有推出时,反映到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是,相关行业股票的涨跌,如受影响较大的房地产等行业。而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原来单一的行业影响会通过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消化和反映,进而形成一种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未来市场趋势的整体判断,这种判断对市场走势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单一行业。

  为此,上述人士称,证券市场走势受相关信息的影响程度将被加速放大,未来,政策制定者在发布信息之时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