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壮乡隆重的大节日!


中元节,壮乡隆重的大节日!

在壮族乡下,一年有两个大节日,第一是春节,第二是中元节。壮族乡下过中元节叫做过“七月十四”,而中元节这一天却是农月七月十五。严格来讲,壮族乡下过的不是中元节,而是过农历七月十四。

乡下壮族儿女进城工作的,每年必须回家的三个重要节日排序是:回家过年、回家拜山(清明节)、回家过七月十四。

壮族儿女从城里回家过节,在村头与村里人碰面打招呼的,就直接点过节的名,例如,现在回家过节的,村里人就会这样说:“呵,你回家过七月十四啦!”。

    春节、清明节的重要性自不多说,但七月十四有什么重要呢?且听以下分解:

    壮族乡下过七月十四,从七月初十晚餐起就开始杀鸭过节。从七月初十晚饭这一餐起,逢餐必杀鸭,一直杀到七月十四中餐。而且餐餐必吃新鲜的,刚杀的鸭。前后要杀五天鸭,餐数不定,因为有走亲戚的过中午饭才来走亲戚的,过完中午饭后又马上杀鸭招待客人。壮族乡下过七月十四共五天,过完节,家家户户要吃掉十多二十只鸭子。

   壮族乡下过七月十四杀鸭过节,用泉水生滚煮熟鸭子,全部吃白折鸭。乡下吃白折鸭最讲究的是点料,即鸭酱,农家杀鸭时,用自制的酸竹笋汁或酸梅汁当底料,杀鸭时让新鲜的鸭血滴入用碗盛好的酸汁中,然后煮熟再加入从菜园摘来切碎的百合、葱等香料,这样的酸鸭血点料香气赴鼻,易消化,实为上等鸭酱。

      乡下壮族鸭子好吃,养鸭却是一部辛酸的苦累活。

    每年从农历腊月起,壮族乡村就为过新一年的七月十四作准备工作了。腊月的壮乡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小河水冷,小鱼小虾活动能力弱,壮乡家家户户在这个时节把自养的鸭种赶入小河里,让种鸭们去吃小鱼小虾,这样鸭种们下的蛋个个壳硬黄清,这是皇帝老子都难得品尝到的天然鸭蛋呢!

鸭种从腊月下蛋到春节,壮家乡村家家户户都积累有一定的鸭蛋,进入新年农历二月,农户们将鸭蛋放入鸡草窝里,母鸡们误会是自己的蛋,任劳任怨,日复一日地孵鸭蛋。母鸡们孵蛋的毅力和耐力让人类自愧不如,原因是母鸡孵蛋既要有恒心又有温度,一般情况下,母鸡孵蛋的恒温要达到40多度,它要孵十几二十天才能孵出小鸡小鸭,在孵蛋的日子里,母鸡们每天闭目养神般伏在蛋上面,目的就是给蛋有温度,母鸡饿了也就起来找到米吃之后,马上又回草窝孵蛋。人类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呢?有多少人有这种耐力?有多少人见到40多度不想去叹空调呢?这是废话了,还是讲农历七月十四这个主题吧!

母鸡们孵出小鸭子之后正值农家三月,这个时节,农村耕田犁地忙春耕,惊动田里地里的小虫、蚯蚓,这时,小鸭子还小,还不会自理,也不认得自己是属于哪一家一户的,壮家鸭子的主人们,家家户户用剪刀剪开小鸭子的脚蹼做记号,将小鸭子放到田间地里去吃小虫。有时候全村将小鸭放在同一块田里,人们就是凭着小鸭的脚蹼记号分辨出张三李四的。

壮乡养鸭,小鸭从农历三月出生养到农历五月,基本上天天要用肩膀挑着小鸭到田间地头或小溪里去吃小虫和小鱼虾等,付出大量的心血汗水。直到鸭子长到三、四斤这样子,才用赶着的方式,让鸭子们走进小溪小河里去自谋温饱。

壮族乡下为七月十四杀鸭过节,要做长达8个月的付出,这样养的鸭子其煮熟的香味,与平常在酒家饭店吃到的鸭子怎可比较?壮族乡下过七月十四一般都吃自家养的鸭,即香鸭,可见其重视程度。

壮族乡下过七月十四还有走亲戚的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壮家分先急后缓来每安排送礼走亲戚。七月十一这一天,当你在壮乡小道上遇到有人挑着担子,有鸭有糯米糍粑的,这是壮乡订亲之后,男方家给女方家送礼。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是亲密无间的亲戚朋友走亲戚送礼的日子。七月十四日小媳妇回娘家,多数肩挑十多只鸭子和糯米糍粑,这样的女子一般回娘家时要给自己的堂哥堂姐、姑婶叔伯每家每户送鸭子和糯米糍粑。这样的女子在壮乡被称为最有礼数的。

反而是一些到城里工作或打工的壮乡儿女很搞笑,也许还没有过节,他们就提前打电话回家了,问道:“妈,鸭子养大了没有,今年鸭子养多吗?”你看,这象什么样子!

总之,逢年过节的,家里人也不计较外出的儿女能给家里作多大贡献,只要有时间在过节时回象团圆,才是给父母最大的欢喜和安慰,壮族的中元节真的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