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公案与禅诗的联璧 ——《颂古联珠》选析(1)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六  公案与禅诗的联璧 ——《颂古联珠》选析(1)

 

禅门公案,早在五代时就有“千七百则”之多,许多著名的公案,后来都有不少禅师反复咏唱,以表达自己的欣赏、领悟或传示他人,这就是颂古。南宋著名禅师万庵道颜说:“颂()始于汾阳(善昭),暨雪窦(重显)宏其音,显其旨,汪汪乎不可涯。”北宋著名禅师圆悟克勤说:“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就是说,这种对公案用颂古形式的咏唱,早在北宋中前期就有临济宗的著名大师汾阳善昭的《颂古百则》,这种诗集一类的颂古之风一开,很快就风行于丛林。紧接着就有云门宗著名的大师雪窦重显《颂古百则》,以及曹洞宗投子义青、丹霞子淳等人的应世,元代还有曹洞宗著名大师万松行秀的《请益录》,对宋代曹洞宗大师天童正觉的99则拈古公案的评唱。而圆悟克勤禅师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基础上再加评唱和提持,集成《碧岩集》,更成为光耀千古的绝唱。此外,从宋代,如太平慧懃、大慧宗杲到清代鼓山道霈等,都有多种颂古类的集子出现,使“不立文字”的禅宗在文学、诗学上大放异彩。

《颂古联珠》全名为《颂古联珠通集》,有40卷之多,南宋淳熙二年(1175)池州报恩光孝寺宝鉴法应禅师集汇众家而成。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绍兴天衣万寿寺普会禅师又为之续集。该书为禅宗公案颂古的大汇集。千七百则公案之说历时已久,但从未规范确定,也没有人真的去收集整理,法应禅师为之辛苦30余年,选取公案325则,诗颂2100首,禅师122人,编印成集,取名为《颂古联珠集》,而普会的续集则又“随见随笔”,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案493则,禅师426人,诗颂3050首,取名为《颂古联珠通集》。这样,这部《通集》共选公案818则,禅师548人,诗偈5150首,几乎把唐宋全部著名禅师的重要公案及有关偈颂统统收录进来,洋洋大观,融禅史、诗文为一炉,较完整地反映了唐宋禅宗的内在风采,也是今天研究禅宗思想史、文学史、美学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的体则为先叙一则公案(机缘或语录)后面附以后世禅师对此公案所唱颂的诗颂,少则一首,多的达数十人、数十首。下面我们从其中选出部分公案及相关的偈颂,并作一些相应的叙述和解析,以供读者参考。

世 尊 机 缘

                   释迦牟尼世尊初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

                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后云门(文偃禅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

                狗子吃,图天下太平。”

              琅邪()(禅师)云:“可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

                  则名为报佛恩。”

提示:  佛是神圣的,而且妙相庄严。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佛的一生一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顶礼膜拜,信受奉持。那个云门大师,何以欲“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图天下太平”呢?好多学佛的人对此大不理解。而文偃禅师是禅宗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是中国佛教中的佼佼者,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呢?琅邪慧觉禅师是北宋临济宗的重要人物,对云门大师的这般言语并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这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用棒子打杀喂狗的举动是“报佛恩”吗?禅师们的举动,真是“不近人情”。但这是公案,是深寓禅机的公案,一般人万不可就如此去理解。那又该怎样理解呢?针对这个公案的偈颂有33首之多,下面我们选择了3首品析。

混沌未分人未晓,乾坤才剖事全彰。

天生伎俩能奇怪,末上他弄一场。

                                    宋·保宁仁勇

品析: 佛教中常说,人的一生,是赤条条的来,又赤条条的去。这样的“来去”会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混沌未分”的那个时节,——即人的认识尚未展开之时对人的认识而言,是连“混沌”都无法说的一种情境;但“乾坤才剖”——人的认识一但展开,那么万事万物莫不随之而逐渐清晰、明朗。这是人的“天生伎俩”。但只有认识这种“伎俩”的人虽然“神通广大”,以佛教——禅宗的观点而言,若没有“明心见性”时,对“混沌未分”、“乾坤未开”的妙处是无法认识的,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对佛诞生时的那种“神奇”现象,只会作一些神话的理会,哪里有云门大师那样清醒的感受呢!所以就必然在“末上”会被他“一场”——逃脱不了愚昧,佛教所说的“无明”的遮障。

保宁仁勇是北宋临济——杨歧派开山祖师杨歧方会的弟子,白云守端的师弟,住持金陵保宁寺。禅风既严峻,又清新,上堂开示说法亦有不少诗偈,如:

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

打破太虚空,如何寻不得。

再如:

风鸣条,雨破块,晓来枕上莺声碎。

虾蟆蚯蚓一时鸣,妙德空生都不会。

都不会,三个成群,四个作队。

窈窈窈窈,飘飘摇摇。

向南北东西,折得梨花李花,一佩两佩。

这一类奇思妙语,一般的士大夫们是捕捉不到的,现代的朦胧诗是否还有点接近呢?

黑白未分全体妙,才彰文彩便成乖;

兹因漏泄家风甚,后代儿孙鼻孔

                                    宋·月庵善果

品析:善果禅师这首颂偈与仁勇禅师的那首偈颂如同一个鼻孔出气。当认识尚未展开之时,认识并非不存在,它就是它自身,说它是佛性也好,菩提也好,法身也好。如同寺庙里的对联语句那样,是“赤躶躶,净洒洒的”。认识一但展开,无论文采如何,仅仅是认识的派生物,认识的对象而已——镜中之像,水中之月毕竟不是那个“本来面目”,所以“便成乖”。这是禅宗内秘而不传,密而不宣的紧要处,若经“漏泄”了这样的“家风”——不经自己悟出而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到这一点,那么所得到的就并非是“本来面目”,只能是“水中月”,“镜里花”,所以就长相不正,落得个“鼻孔歪”了。这两首偈子与释迦诞生,云门棒子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再看一首偈子:

才出胞胎便逸群,周行七步便称尊。

当时若见云门老,不到如今累子孙。

                                  宋·疏山如本

品析:谁人没有振奋向上的情志,谁人又没有好奇贪异的心理。成佛作祖,是一个佛教徒舍弃一切,生生世世所追求的目标。但真正的禅师看来,这恰恰是最大的妄念,是修行中最顽固、最隐蔽的障碍。好在云门大师眼明手快,为后来学佛者道破了这一病障。真正的禅师是不为其所累的,所以法眼文益大师说:泉眼不通为沙碍,道眼不通为眼碍。那么学佛的人不能通达佛法,恰恰就是因为被佛所碍。云门大师“打杀”了那个障道之佛,才能使人心中的“真佛”脱落而出。禅师的手段,的确高出一筹。

 疏山如本禅师,是南宋著名禅师杭州灵隐慧远的弟子,也就是那个“济公活佛”——灵隐道济的师兄,住持江西抚州疏山归云禅院。

善 财 采 药

             文殊师利令善财童子采药,云:“是药者,采将

         来。”善财遍采,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不是者。”

         殊云:“是药者采将来。”善财拈一枝草度与殊,殊接得示

         众云:“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

提示:世上无无用之物,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善于运用,这则公案,生动地启示了这个道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在佛教里地位极高,是智慧的化身。一天,他叫善财童子去采药,说:“只要是药,就采回来。”善财童子出门一看,遍地无不是药。回来向文殊说:“外面没有不是药的。”文殊菩萨说:“那么只要你看见是药的,就采回来。”善财童子出门,采了一棵草,交给文殊。文殊菩萨接过这棵草,向大家说:“这草是药,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是药拈来更不疑,师资相见在临时。

从兹病甚无医处,杀活还应作者知。

                                    宋·佛印了元

品析: 这则公案理解起来并不难,只要是草,就有其相应的药性,对症就能治病,不对症,就成了毒药。毒药对症可治病,俗话说:大黄救人无功——大苦了,都不喜欢;人参杀人无过——名贵嘛,死了都了然。

“师资相见在临时”,佛印了元禅师的着眼点在此。善财童子善会师意,文殊并没有讲明什么,善财童子的心就通了,人与人相交,难的就是这个心通啊!不论是禅道还是医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方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能随机应变,辨症施治,才是高手啊!   

大地苍生病似麻,吉祥灵药示天涯。

其间杀活难分辩,又是重添眼里花

宋·保宁仁勇

品析: 自从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疾病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从地球出观生命以来,没有任何生命可以超越死亡这一必然。人类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在与各种疾病斗争中发展过来的。“大地苍生病似麻”。疾病太多太多了,真是医不胜医啊!但什么样的药最灵,最吉祥呢?这个公案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这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灵药”,如果你知道了,“服用”了,那就会百病不侵,富贵寿考。这个“灵药”,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对此也并非易得,因为这方“药”的确不好把握,“其间杀活难分辩”啊!弄不好,不仅没能治病,反而会添病,所以弄不好就成了“又是重添眼里花”。

一茎草上定纲宗,杀活全归掌握中。

未举已前先荐得,分明鹞子过辽东

 宋·掩石善开

品析:禅宗是有其纲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其纲宗。而后来的五宗七家也各有纲宗。但万变不离其宗,在万事万物中无不可见,虽一茎草上,也可以见其纲宗。

这个纲宗,就是“杀活全归掌握中”,把握生死的主动权、菩提智慧的主动权,确立在万事万物中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是多么伟大的、振奋人心的事业啊!达到了这样的火候,面对各种事物,就会“未举已前先荐得,分明鹞子过辽东”,就有先见之明,并且自由自在——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七 贤 圣 女

 七贤圣女姊妹谛观阎浮尸陀林,一姊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在甚处?”悉悟道。乃感帝释雨花,赞曰:“我是帝释,见诸姊悟道,故来供养。但诸姊有何所需,我能给施。”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应谷一所。”帝释曰:“—切所需我悉有之,于此三物我实无。”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遂同往白佛。佛言:“我诸弟子不解此义,唯有诸菩萨乃解此义。”

提示: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公案,七姊妹见尸悟道,帝释天王诚心来供养,却被七姊妹所要的“无根树”“无阴阳地”“叫不应谷”这三样东西给难住了。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佛说这个问题,那些大弟子们都没法理解,只有菩萨们能懂。下面看有关偈颂怎么说。

无阴阳地无根树,谷呼不应当头露。

罗列七珍森太虚,动地雨花无量数。

天帝释,七贤女;分明指出真金处。

无生无法本如如,只个如今离言语。

宋·圆悟克勤

品析:  圆悟克勤禅师的这首偈颂,较为明白。天下没有无根的树,没有一处没有阴阳,也没有什么“叫不应山谷”,那么    七贤女要的是什么呢?是“空”是“无”,这可是既不能取,又不能送的“东西”啊!恰恰是这个“空”、“无”,在佛教徒看来,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是“真金处”。所以圆悟禅师直接挑明了说:“无生无法本如如,只个如令离言语”——真是不可言说啊!既然“无生”“无法”,没有现象可供观察,没有内容可供思考,而且就是“那样”,你怎么去说呢?

观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家有三般宝,富贵压乾坤。

 宋·月庵善果

品析: 如以丹道诗来理解也不错,精气神三宝嘛,谁看得见,摸得着呢?的确又是富贵压乾坤的。一口气不来,天大的富贵又有什么用呢。当然,这不是讲丹道而是讲禅,但道理是通的。

不应山谷一所,透出千门万户

  清晓一声杜鹃,劝人不如归去

宋·蒙庵岳

品析: 什么地方可以“透出千门万户”呢?只有虚空。什么地方叫不应呢?只有虚空。但这个“空”又什么都有,不然怎么可以“透出千门万户”呢?若说“叫不应”,那清晓的一声杜鹃,我们不是听到了么?不是随之而引起归家的思绪么?归家,归什么处的家呢?

经首题八字

        经首题八字  昔有僧问地藏桂琛和尚:“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未审是什么字?”地藏曰:“看取下注脚。”

提示: 古代印佛经,在开卷的右上首都印有“八”字,这是符号吗?梵文吗?因为汉文中无此字。所以早在唐末五代,就没有人能认识了。有位僧人间地藏桂琛禅师,桂琛禅师说:“看取下注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无独有偶,北宋极负盛名的慈明楚圆禅师,一次闭关出来,在僧堂上写;“000三三三几蚜拙”这么几个怪字,说:“若有人识得,不离四威仪中。”这又作何理解呢?

       其实,人们只要一面对问题、麻烦,体内心中就开始运作了,“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人们往往注重和留心于运作的    结果而忽视了那个运作的本身。“看取下注脚”,在人们“全神    贯注”以求其解之时,是什么在“全神贯注”呢?

以字不是,八字不成,

森罗万象,此中分明。

直饶巧说千般妙,不是沤和不是经。

 宋·披云寂

品析: 这个字的确是以字不成,八字不是的。人们心中也有个字——能创造、组合并辨别“万象”的那个东西,人们明白吗?但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无论你怎样去理解,去论证都是不行的。“不是沤和不是经”——既非水上不相干的浮沫,也不是佛经中所说的那些道理啊!  

龙宫海藏不曾收,梵语唐言亦谩求。

刚被祖师轻漏泄,当门齿缺乃因由。

宋·灵岩正因

品析: 佛教中流传的许多大乘经典,据说都是从龙宫中取回,如著名的《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中看到,背诵回来交给世人的。但那个“八”字是什么呢?的确是“龙宫海藏不曾收”,所以你也不要在梵文、汉文中去费力气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祖师——地藏桂琛禅师不是已经“漏泄”出消息吗?可惜人们居然不懂。不知祖师说那泄漏天机的话时,连门牙都喷出来了啊!

鸟迹半露苍苔,蝌蚪并游春水。

若不信受奉持,未免即从座起。

  宋·石巩明

品析: 文字是五花八门的,中国的草书,有的就像鸟爪在苔上所留下痕迹一样,中国的甲骨文、道教某类符文、唐宋的印度文、波斯文,形如“蝌蚪”,统称“蝌蚪文”——总之人们认不了。

 但就是这个什么内容也没有的一片精神的处女地,恰恰是禅宗所让人们致力的“那个”,你若感受到了,那就应该“信受奉持”。若真的感受到了,可能你会兴奋得“即从座起”——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