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后再次回到北京,儿时的故乡已变成如今匆忙的大都市,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影响力,举世瞩目,可就是在这样的繁荣中,堵车的时候、遇见邻居却叫不出的名字的时候、熟悉的老宅子被拆迁的时候,总是难免会生出一丝感伤,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出神的怀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对前门大街这个项目这样的关注,最后又震惊如斯,难以释怀,因为每个老北京的心中都有一个前门,便如儿时的回忆一般,难以磨灭。
故而作为一个商业地产人,一个有着相同回忆的老北京,我便会想,若是我,我希望将这个项目运作成什么样子呢?街边林立的应是历练了数十年,数百年的老字号,不仅仅是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卖,却也还要有天兴居的炒肝,奶酪魏的炒酪干,街道上也许会飘着外乡人闻不惯的豆汁味儿,配上焦圈,便是老北京的特色。铺子外是卖力的吆喝声,铺子里是跑堂的伙计偶尔字正腔圆的京式调侃。街道并不必要如现在这般,宽敞稀疏的似铺了白玉阶,只要有几个老手艺人在路中耍耍技艺,每逢团圆佳节几个票友能吊上几嗓子的国粹,路边行人驻足观望,几声喝彩,又何尝不是热闹?这样不仅仅是再现往日时光,更是让老北京们有一个追忆当年,让外乡人有一个了解北京的好去处。
以上种种,并非我一厢情愿罢了,所谓街景营销在步行街式的商业项目中也是尤为重要的,诚如我上次所说,世界文明的商业街在对于街景营销时也是尤为重视,如今前门改造挥金如土,建筑装修焕然一新,可是商业的本质是经营商铺的店家与顾客间的互动,前门大街抓住了外观的形似,却放走了商铺的灵魂,何异于杀鸡取卵?在《邯郸学步为哪般》一文中已经提到,众多前门的老字号因为无法承受天价的租金,而被迫搬离前门地区,前程未卜,若是这些老字号从此失传,再也无法找寻芳踪,那么前门改造就不是为了复原老北京文化的喜讯,而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梁思成曾经在西直门拆除时抱垣痛哭,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而五十年后,前门作为为北京被保存下来仅有的两个城门之一,它的改造可谓是万众瞩目,原本是为了还原当年老北京的风貌,可如今一个改造便是被“改造”得七零八落,变成了一个纯以租金导向的商业步行街,引入能承受较高租金的大众流行的时尚品牌,为开发商快速的回笼资金,潘石屹许是赚了满盆钵,但是其中文化的失落恐怕是难以金钱弥补计数的,那些时间洗练之后的文化,不仅仅是老北京的财富,也是全中国历史的见证,不消五十年,便是前门大街重新面市两年之后,悔意由生。
即便是单纯以一个商业项目的角度来看,SOHO中国操作的前门大街项目,仅仅考虑了短期的租金回报效率,而忽视一个商业项目的口碑与长期利益,可谓是商业地产项目的大忌。一个好的商业项目能五、六十年经久不衰,但是前门大街周边每日数十万计的游客因无法见到本地特色而走马观花,老北京们因为老字号的遗失而捶胸顿足,自然无法形成良好的口碑,一个空有外表的商业街又有几年的风光呢?大众流行品牌的目标客户与周边客群不相匹配,适应的商铺受到种种限制又无法进驻,到最后恶性循环,长远来说,得失之间,一目了然。
原本以为前门改造能再显旧时庙会那样的热闹,却发现历史终究被遗失在潘石屹对这个项目的策划中,同为商业地产人,只能是一声惋惜。一个大型的商业项目势必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不进行专业的策划与定位,一味的以租金为导向型的商业能走多远,前门改造可堪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