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会死得很难看


邮政会死得很难看

又到一年发行季。头疼的事阴魂不散。

前天,发行部负责人向我抱怨,投递没法搞了,代投一本杂志,邮局收取码洋的20%,他们还不干,嫌钱少了。昨天,一读者给我反馈信息,他订了我们全年杂志,原本应该收到16期,仅仅收到2期。我说,你找邮局呀,他说,为这点小事,懒得费神。今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他订阅的《杂文》,到现在为止,也才收到2期。

投递差错率越走越高,准确率越来越低。大量的订户,出于懒得费神的心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反正下一年,肯定再不订了。邮局的差错反馈,倒是一片阳光灿烂。只是苦了刊社,每年的发行数,在快速下降。

稍久以前的消息是,美国著名的纸媒老大《新闻周刊》一美元将自己卖了,等于是宣布了一家老牌大刊的死亡。而我从行业内得到的消息却是,中国整个纸媒行业在快速萎缩。2008年还有500多万销量的某两大刊,到了2010年,全都只剩下200多万了,萎缩幅度达到50%。曾经作为期刊发行标本的两本文摘类杂志,北方的《意林》,现在似乎只能在书摊上看到,报摊所占的位置越来越不显眼,南方的《特别关注》,也不像2008年那样铺得满街都是了,估计也是风光不再,开始步入难艰境地。

期刊正在经历一个极其痛苦而且快速的死亡期。前一段时间,有人估计,这个死亡期可能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整个传统媒体,将整体灭绝。从现在的局势看,恐怕挣扎不了那么长,十年就差不多了。这个死亡的产生,是因为两剂巨毒之药,一是网络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年轻读者,更习惯于网上阅读。网上阅读的好处在于便捷、成本低、阅读面广。但很显然,并非所有人都放弃了传统阅读,在网上阅读如洪水猛兽般泛滥之后,部分人对网上海量的垃圾信息已经开始厌倦,想回归到传统的精选阅读模式。可是,他们很快便发现,传统阅读之路,差不多已经被堵死,你花钱订一本杂志,根本就收不到。邮局投递,成了扼杀传统媒体的另一剂剧毒之药。

邮局投递,将人们传统阅读之路阻断了,实际也就是在为网络彻底扭转人们的阅读习惯推波助澜。

被邮局的经营理念扼杀的,远不止期刊,几年前,传统的平邮业务,就在同样的双重毒药作用下,早已经死在了沙滩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平邮一封信,市内只需要贴上四分的邮票,国内也只需要贴上八分的邮票,即使今天,也不过八角一元的,利润微薄,加上业务量快速萎缩,邮局自然不太愿意干了,差错率愈来愈高,形成恶性循规环。到了今天,除非绝对必要,人们已经不再平邮了。就算是必要,至少也是挂号,因为人们对邮局的平邮,彻底失去了信心。邮局还剩下的最后一块平邮的领地,是期刊投递。而刊社同样面临网络媒体巨大冲击和邮局投递准确率日益恶化的双重危机。和平邮的处境极其相似的是,由于投递问题,愿意掏钱订阅期刊的读者,将会越来越少,邮局的业务量会快速萎缩。业务出现萎缩,邮局将更加不重视这单业务,恶性循环的结果,恐怕是期刊一个接着一个死亡。

邮局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送一份特快专递,才一张纸,可以收二十多元钱。特快专递刚开办时,还要求当天到达,而现在,三四天能到达就已经很不错了,和以前的平信一个节奏。无形之中,将以前只需要贴八分邮票的平邮,猛涨到了二十多元,赚得心里那个爽呀,简直无以言表。相反,投递一本期刊,邮局能赚多少钱?如果是征订,邮局收取35%,一本定价5元的期刊,邮局收取1.75元,与1元面值的平邮相比,虽然高出了75%,可与特快专递相比,10%都不到。对于刊社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可对于邮局来说,这是一笔微利业务,可有可无,做不做也罢了。

真的可有可无吗?我上网查阅了一下相关数据,据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全国期刊总数达到9468种,期刊业的总盘子,已经达到170多亿。这个数字如果准确率高的话,余下的账,就十分好算了。假设这其中50%的期刊通过邮局投递,85亿的35%,那就是近30亿的收入,或者按照邮局的说法,是30亿的流转额。这个数字恐怕只会多不会少。

近30亿的业务,邮局不想做,这种说法不合理。邮局肯定希望期刊越做越大,做成1700亿甚至17000亿的盘子,他们是最开心的。他们所赚,远远比刊社高得多嘛。

可事实上,邮局投递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因为利益不高,邮局懒得打理了,任其风里雨里地腐朽下去,而挤在这座独木桥上的期刊太多,许多期刊被挤落水下,淹死了。邮局会说,这不是我的错,我们是商业行为,量入而出,既然利益不大,投入自然就少。真的到了某一天,这座独木桥上只剩下几本或者几十本期刊的时候,邮局大概会后悔失去了这盘总额30亿的业务,却又无力回天了。

做生意的人都知晓培养市场的道理。而现在的邮局,一个成熟的有固定利润的市场不要,却要去和别人争新兴市场,奉行的是一种让人莫名其妙的逻辑。平邮业务,是独家经营,别无分店,而其他的新兴业务,且不说新兴高科技的通信业务你根本竞争不赢别人,邮政储蓄业务争不赢别人,就算大宗投递或者特快专递等高利润投递,你又能独霸天下?难道没有看见,对于客户来说,只要能不走邮局的,就一定绕过邮局的潜在危机?

新业务抢不到手,旧业务你不想做,高不成低不高,果然就是大型国企的一惯做派。

长此下去,邮局的业务空间,恐怕会越来越逼窄,就算不会瞬间死亡,估计离死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