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并冷静面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


随着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国人自大及狂热情绪骤减,过去6个季度GDP值的波动曲线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回落并放慢。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的6个季度,GDP增长速度分别为6.2%7.9%9.1%10.7%11.9%10.3%2010年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回落,综合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与微观经济指标判断,2010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从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10%以下的一位数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已成定局。可以说,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符合经济运行周期规律,国人应该坦然接受并冷静面对。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政府在去年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GDP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6.2%快速提升到第四季度10.7%。在自大及狂热情绪支配下,包括很多著名学者在内的部分国人“盛赞”中国已从全球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中国会引领并拉动全球经济复苏。但是,从经济学原理与经济运行规律看,“外部性力量刺激的经济恢复性增长”与“内生性动力拉动的经济复苏性增长”有着本质不同。所谓2009年中国率先复苏,是把“经济恢复性增长”错误的当做“经济复苏性增长”。在某种意义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既是对国人自大及狂热“复苏论”的纠错,也是对“经济恢复性增长”能否持续的验证。无论外部性力量对经济刺激多大,既不会缩短经济低迷周期,也不会使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动力立即复原,经济运行及经济周期波动有其自身规律的。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表明外部性力量刺激的“经济恢复性增长”不可能持续,应允许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待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动力复原。在某种意义上,允许并认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是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及经济周期波动规律。

面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刺激政策何去何从?就此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全部内容而言,包括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常规经济刺激措施。为了尊重经济运行规律及经济周期波动规律,为了避免过度外部性经济刺激导致更大的过剩与金融风险,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措施应立即退出,即使今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回落到8%以下,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措施也要坚决退出。至于常规的刺激性措施可以持续保留,但是,其作用着力点应转向“调结构”,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随着超常规刺激经济措施退出和常规刺激经济措施转向“调结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意味着经济运行正在回归正常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是一个拐点。作为拐点,意味着中国经济在未来5~10年内都不再支持、也不可能保证GDP维持10%以上的两位数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并不是坏事,或许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行。未来5~10年,如果GDP维持7%~9%之间的相对低速度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运行双重效应的带动及叠加放大。

 

其一,有利于中国推动并实现结构根本性调整

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及人多、资源稀缺的国情,使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及矛盾十分复杂。结构调整几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及每一届政府都强调的问题,但是,每一次的结构调整往往最终都是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让路,越是经济增长较快阶段,结构调整越容易被挤压推后。在每一轮经济增长尤其高速增长以后,结构性问题及矛盾往往进一步加剧。因此,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如果各级政府下决心推动结构根本性调整,不仅可以解决结构调整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可以为中国今后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其二,有利于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由于各种原因,使中国错过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上一轮国际分工,由此导致了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只能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国际分工格局。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及2009下半年以来欧洲国家主权信用危机的最大效应,就是促使未来510年(20112020)完成全新的国际大分工。可以说,中国“十二五”期间(20112015)正是未来510年(20112020)国际大分工的头五年,“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抓住国际大分工机遇的关键期。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抓好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有利于抓住这次国际大分工的机遇,从而彻底改变中国在现有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取得制高点,占据有利地位。201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