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项澄清看通货膨胀预期


近日,北京有两项澄清引起我关注。一是在上周,中国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就大量进口玉米发表声明,称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足的。二是《人民日报》援引中国央行货币金银局未透露姓名负责人的话称,中国央行没有发行新版500元面额人民币的计划。该负责人表示,关于央行将发行500元面额人民币的消息纯属谣言。

 

关于500元面额人民币,盖因此前有媒体称,中国正在研究发行计划。显然,发行大面额钞票的传言会加剧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央行当然不能坐视不理。而关于玉米进口的问题,稍显复杂。今年,先涨的是小麦。现货价格上涨60%后,小麦成为表现最为抢眼的大宗商品。目前,玉米的库存和需求比例徘徊在10%,相比小麦,玉米库存的缓冲能力明显较弱。这意味着,如果出现供应下滑或是需求增长的情况,就可能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有消息说,美国环境保护署正在考虑放宽美国汽油中对玉米乙醇添加比例的限制。如果成真,玉米需求一定出现显著增长。何况,小麦价格上涨会导致部分动物饲料从小麦转为玉米。同时,小麦价格上涨还将促使美国农民加大小麦种植面积,压缩玉米种植面积,进而导致玉米供应下降。价格涨势就这样从小麦传递到玉米。

 

看看中国市场,根据官方数据,2009年中国政府累计拍卖了1568万吨玉米(包括1348万吨储备玉米)。今年迄今为止,国家共拍卖1888万吨玉米(包括1210万吨储备玉米),基本把2008年国家收购的储备玉米拍卖完毕。另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旗下网站不久前发表的报道称,在最近安徽举行的一次例行拍卖会上,国储玉米拍卖数量大幅削减至40万吨,而此前的拍卖数量一般为100万吨。

 

与此同时,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价格初呈上涨趋势。黑龙江青冈玉米价格每吨人民币1900-1940元左右,较上周上涨40元。吉林梨树玉米价格每吨人民币1800-1840元左右,较上周上涨20元。有分析指,玉米期货和现货价格双双上涨是受此前中国一位高级粮食官员言论影响。据报道,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总裁郑春风上周表示,国家玉米库存同比出现了大幅下降。郑称,这将加大国家对玉米市场的调控难度。

 

其实,区区言论左右不了中长期的物价走势,真正对价格趋势产生有力影响的,还是需求。中国人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对食物的需求飞速上升。虽然玉米并不是白领和小资的主食,却是猪、牛、鸡等畜禽的饲料。而猪肉、牛奶和鸡蛋的消费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一个更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中国逾十年来首次向美国大规模采购玉米。前些年,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玉米不足10万吨,而今年以来,单从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就进口了约120万公吨的玉米。过去,中国是净出口玉米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根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到去年,中国玉米出口量已从2006年的300多万吨下降到13万吨。难怪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谷物项目经济学家Jay O'Neil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最近的玉米进口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国家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需求,可能出现的农作物产量短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更加严峻的风险。

 

而我最担心的,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粮食一起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