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人的品牌,与见不得人的技术——你选哪个?


 

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你只能买一样东西,你会买什么?是现成的如日中天的品牌,给自己添置一件光鲜亮丽的行头,还是埋头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
   
假如你注重的是形象工程,你会很看重面子,即使实力不济也要以光鲜形象应对外界,自然会给自己购置一套好行头,即使所购买的品牌已经在走下坡路,都要抢在其如日中天的时候,花大价钱买过来。
   
假如你注重的是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会打造自己核心技术,不管是从人才团队、技术方案以及软件设备之类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人看到,都要加强自己的核心技术。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个人购买靓丽的行头,机构购买已经如日中天并正在走下坡路的品牌,政府则花大力气打造地标项目、形象工程,即使那些投入在跑冒滴漏之后,真正到达最需要的地方已经所剩无几,都要注重过程的光鲜。
   
从宏观层面看,从个人到机构,从地方到中央,对核心技术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不够。
先看国家与地方层面:从国家的角度,研发支出,在2004年的246亿美元只占GDO1.23%2010年的450亿美元也仅仅是占GDP2%,即使2020年真的达到了1130亿美元,也仅仅占GDP2.5%
   
中国的经济增长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技术,只有0.03%的中国企业拥有他们所使用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此外,中国公司的研发费用平均只占其营业额的0.56%,大公司略高一些,也只有0.71%

   
而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他们不仅花重金吸引包括来自中国与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人才去接受最有前途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最具吸引力的就业条件,让他们放弃回国,而成为国际化的科学家,科学家们由此放弃了自己的国籍,而为另一个国家的政府与机构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发出来的成果反过来以技术霸权的方式为所在国赚取巨额利润,不能拥有大量人才的机构,则花重金买断核心技术团队与核心技术机构,得到核心资产中最核心的那部分。
   
更有一些先知先觉者,诸如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以及朗讯之类的机构,更是把研发中心与研究院直接开到了中国,用中国本土技术人才团队,让中国人足不出户就找到了稳定的洋东家。相比之下,那些在技术上保持领先的机构,其技术方面的投入,早就超过了企业营业额的10%,再穷不能穷技术,再苦不能苦了核心技术的投入。

   
反观中国参与国外的那些有影响的收购,TCL收购汤姆逊,发现那是已经深陷泥沼的巨人,差点把TCL也拖进泥潭,TCL及时壮士断臂,才得以保住了一条命,美其名曰交学费;联想收购IBM的某些部门,貌似见了个大便宜,使得企业得以实现国际化,却最终遭遇全面亏损,柳传志重出江湖,才扭转乾坤,显然,除了买个品牌的壳子之外,任何核心技术都没有拿到手,美其名曰国际化战略。
   
总体而言,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是在购买已经进入下坡路的被精心地包装的品牌,而不是朴实无华的技术,这难免让人感觉难以恭维。

   
当然,作为在市场传媒圈子内摸爬滚打了将近20年的业内人士,假如说品牌仅仅是一个空壳,而没有任何价值,那显然是违心的,也是不客观的,但毕竟品牌是表面的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真正有价值的,会抵挡恶劣气候侵袭的是冰山在水下的那部分。
其实品牌与技术是做企业的两端,本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其实重视品牌传播也未必就是罪人,但难免会有华而不实的感觉。

   
在技术上多投入,就需要暂时忽略掉那些光鲜的东西,从请客招待费用,从媒体传播方面少做一些。多做一些别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那些冰山藏在水下的东西。做技术就是需要见不得人,见的人的技术不是真正的技术,技术与市场结合得越近的部分,越容易被别人模仿,技术含量越低。同时假如即使见了人,即使再从事技术工作,其投入程度与绩效也会大打折扣。
   
任何光鲜的东西,都是经不起时间的消磨的,而在聚光灯下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沾染上好大喜功的恶习,每天都有光鲜亮丽的媒体美女貌似崇拜地蜂拥而至,如鲜花般的绽放,却不知道其实每朵花的生存周期都是有限的,差别仅仅是时间的长短。

   
舍不得在技术上投入,或者原本就是技术公司,还要追求光鲜形象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心态是不够平和的,不仅贪图虚荣,而且即使成功也是暂时的。
   
因为他宁愿献丑都不愿藏拙,更不知道需要把最锋利的武器藏起来。这不管从战略上还是从策略上都是拙劣的。

贾春宝
2010816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
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