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书随想十九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言习武者不能离开练拳,唱歌者不能离开调嗓。
初听时,似并不能理解其中意味,于今想来,真觉是至理名言啊。
金侬习字,每天都要进行,最忙至少也要每天习字一个时辰;得闲,则每天十小时左右练习、创作。
如果有一天不习字,就会感觉不好。
为什么会感觉不好?
盖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理在作怪呢。
范曾先生尝言:绘画是对技法有很高要求的艺术。
其实,书法亦然。
书法技法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学习和体味。
只要一天不练习,技法就会生疏,就会让人产生“感觉不好”。
其实,在书艺的精进过程中,书艺的提高,正是以无数次的克服“感觉不好”为先决条件的。
感觉不好少了,感觉就越来越好了,忽然某一刻,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发现自己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前人谓艺术灵感的获得,称“长期积累,偶而得之”,这个长期积累,难道不是经年累月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吗?
曾经有一次与一位基金经理聊天。
经理说,他有一个习惯,即使无行情,他也会拿几百股来操作“练练手”,否则行情真来了,他会觉得不适应。
原来炒股都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