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8月的上个月档期是属于《唐山大地震》的,为“避震”,8月下半月差不多有20部电影公映,在扎堆上映的影片里,肖风导演的《大劫难》是一个异类,也是这些影片中最扎眼的一部。
说它是异类,因为《大劫难》完全区别于以往的抗战电影,在这部片子里没有身中百枪而不死的英雄,没有痛快杀敌、慷慨激昂的场面。说它扎眼,是因为它少见地以民间视角对日本侵占东北进行了记录片式的表达,而上一部出现类似的片子,是姜文的《鬼子来了》。
在对侵略者的嘴脸勾画上,《大劫难》没有绕任何弯子,也没把落笔点着墨于对鬼子的人性探讨上,《大劫难》用十分直接的方式,塑造了凶暴残忍、口蜜腹剑的日本军人川岛,电影有这样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在对村子进行大屠杀之后,所谓日本“垦荒团”来了,川岛和妻儿奔跑在土地里,那种掠夺成功后的欣喜,是贪婪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在有关这部电影的宣传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关东女为爱复仇杀鬼子”,作为观众,自然很期待这种快意恩仇的场面,这也是好莱坞英雄电影百试不爽的情节。但直到故事快讲完,大哥胳膊被砍掉、未婚夫被日本人炸死的关东女二姑娘,也没能带领兄弟们把鬼子赶尽杀绝,整部电影只死了一个鬼子,是二姑娘夜半从山上杀回家用绳子勒死的,根本满足不了观众到影院找痛快的观影需求。
看《大劫难》是一个非常压抑的过程,压抑感觉的产生,源自邪恶总占上风,正义总遭欺压,愤怒得不到释放。但不得不肯定的是,《大劫难》是真实的,它的故事,来源于记录于档案的真实历史,它对人物的刻画,具备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片中的二姑娘,可爱又执拗,深情又泼辣,小子爹是二姑娘的大哥,拥有正直和智慧,但也有软弱和怯懦。
单纯放在这个悲剧故事里看,这两人都有可恨之处。但别忘了二姑娘数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观点,“我们在这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鬼子过来掺和?”是的,如果没有侵略,二姑娘脾气再坏,也不过是个喜欢欺负丈夫的小媳妇,大哥再懦弱,也不至于带坏人害死亲人和村邻。我们喜欢在电影中看到戏剧冲突,希望每个故事都能以惩恶扬善结束,但这样的作品,永远都只会是电影而非真实的生活,《大劫难》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刺痛观众,带领观众去反思战争真相,不忘那段残酷历史。
《大劫难》像一杯呛人的烈酒,它直冲冲地灌入喉咙,伤人心脾,催人落泪。酿制这杯烈酒的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为抗战题材电影奉上了一部不一样的文本。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曾是《一个和八个》、《摇滚青年》、《本命年》等片摄影师的肖风,在《大劫难》中体现出对画面扎实的掌控能力,看着很传统、很亲切、很第五代……(海报图片来自程青松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