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与服务业停滞


  数据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仔细分析服务业在过去30年的增长路径,这主要是由两次发展停滞导致。而这两次停滞,都伴随着人民币的大幅贬值。

  2009年底,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这是什么概念?世界各国同期平均水平约为70%,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分别达到73%和60%左右,而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份额也在4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要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国别来看,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分别达到近80%的水平,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约为70%和60%,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分别达到66%、59%和54.6%。印度的人口和我们最可比,人均收入只有我们的一半左右,但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比我们高出整整12个百分点。这组数据的含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论从绝对还是相对的意义上说,都严重滞后。

  这12个百分点的差距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假设第一、二产业产值给定,而增加服务业产值以达到印度的比重,那么服务业产值需要增加约60%,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约26%。换句话说,以印度的服务业比重为标准,我国的收入水平因服务业发展滞后被拉低了四分之一。这一简单估算显示了发展我国服务业可能带来的收入增长,这里面没有考虑服务业的发展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实际的潜力会更大。

  数据当然不可全信。统计误差、统计口径的差异永远存在,各国企业的形态也有区别。可是,中国与他国之间差距如此巨大,无法完全用统计因素来解释。即便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大幅上调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依然很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判断依然成立。

  仔细研究历史数据,我们发现,中国服务业在过去30年的增长路径中,出现了两次明显中断,其间占比不升反降。第一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其间服务业占比从34.8%下降到32.8%;另一个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8年,占比从41.5%下降到40%。两个时期加起来共10年,占了1980年至今的三分之一时间,在此期间服务业占比累计下降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作为比较,从1980年到1992年服务业占比从21.6%上升到34.8%;从1996年到2002年占比从32.8%上升到41.5%。两段时间加起来18年,服务业占比共上升2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倘若在中断期间的10年中,这个比重以正常速度增长,即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到2009年底时,中国服务业占比应该达到56.4%,稍微超过印度。换句话说,我国服务业相对于印度的落后,完全可以由这两次停滞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基于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不受不同国家之间统计口径不一的影响。

  为何会发生这两次中断,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数据分析表明,服务业发展停滞的这两段时期,都对应着稍前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1992-1996年的服务业停滞对应着1990-1994年的人民币贬值,2002-2008年的服务业停滞对应着2001-2005年的人民币贬值(如下图)。而服务业在1996-2002年的迅速发展则对应着人民币在1994-2001年间的显著升值。



   这种很强的相关性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导致第二产业增长提速,即便服务业正常大幅增长,其份额也会下降。

  二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改变了服务业与出口行业的相对利润率。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出口行业的外汇利润折算成人民币后增加,提高了出口行业以人民币计价的利润率,这进一步促使资源向出口行业转移,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份额变化滞后汇率变化1-2年,则可能是由于对于汇率信号的反应和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都需要时间所导致。

  上述推测得到过去30年净出口数据的支持:服务业停滞的两段时期,都伴随着净出口的大幅增长。

  最近发生的一个新变化值得注意:2009年服务业的份额从2008年的40%大幅上升到42.6%,一年间猛涨2.6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这一份额自2005年起停止下降,徘徊在40%的水平,直到2009年大幅上升。这与2005年7月开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民币汇率止跌回升,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倘若以上分析成立,近年来开始实行的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