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革命还是骗局?


  iPad 陡峭的销售曲线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史蒂夫•乔布斯仍旧是高领黑毛衣搭配Levis牛仔裤,仍旧是靠在沙发上翘着腿演示新产品,仍旧是一派难掩兴奋的神秘语调——如同手工课上捏橡皮泥小板凳的小爱因斯坦,急于向老师展示杰作。唯一不同的,是这次iPad发布会上的掌声没有延续多久,就被一片嘘声淹没。

  不支持FLASH,没有USB接口,电池不可拆卸,摄像头欠奉,多任务不能同时运行……看起来,iPad除了显示屏更大,缺陷比iPhone还多。

  iPad是一场革命还是一场骗局?英国广播公司在报导中不禁发问道。网友“mr.7th”的点评颇为经典:“一个大号的不能打电话的iPhone,确实很逊。”虽然也有77岁的塞浦路斯老人认为iPad将使他的生命“焕发第二春”。

  悬念随着iPad于2010年4月3日在美国上市一步步解开,直至一个月后的5月5日,乔布斯宣布销量达到100万台,“比iPhone当年 74 天创造这一里程碑所用时间的一半还少!”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od相比,这一速度也堪称惊人。

  如此陡峭的销售曲线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开启全新的人机交互未来,这是iPad试图给我们讲的一个新故事。

  后发无优势

  乔布斯深谙这一策略:代替消费者的内心,不仅满足需求,更要创造需求;终极目标是超越“需要”,成为“想要”!

  2007年,当史蒂夫•乔布斯灵活滑动着iPhone的3.5寸宽屏时,他做到了;2008年,当他从牛皮纸信封里取出薄至0.16英寸的Mac Book Air时,他也做到了;而在今年1月28日的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台上的乔布斯没有如愿收获“性感”、“不可思议”等欲望层面的赞美。

  甚至iPad这个名字也不够新鲜。早在2002年,富士通公司推出的一款用于店员查询库存的手持设备,就叫iPad,甚至定价为2000美元,远高于 iPad基本款的499美元。山根弘,富士通公司负责全球公关事务的主管向《纽约时报》表示:“在我们看来,这个名字是我们的!”

  不完美亦完美

  真有这么糟吗?或许是因为乔布斯和爱因斯坦做的相反。iPad发布前,乔布斯用“垃圾”定义上网本——也就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最常见的一个品类——将所有人对iPad的预期调至最高。

  看看小爱因斯坦,他聪明地先交上一个丑陋的橡皮泥小板凳,待老师批评后,再拿出两个更丑的,使结果高于预期,凸显他的作品来之不易。

  更高的预期,带来更低的评价,几乎是新产品的一个定律。iPad上市前的抱怨,更多的源自被乔布斯调高的预期,而不是产品本身。至于上市后的销量,只不过再次印证了营销教科书对“定位”的推崇。

  这一策略与此前相同的是勇气。 iPad再度拿起“苹果牌剃刀”,“剃”去以往同类产品多而全的功能设置,将“定位”演绎至极。一如没有液晶显示屏的iPod Shuffle,按键少得可怜的iPhone,以及光溜溜的Mac Book Air。

  什么功能都往里装,将是一个巨大的杯具,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完美的产品,销售曲线必然不美。消费者将“得一知己足矣”,在你的专卖店里只看不买。

  索尼是个中老手。一个经典的例子,索尼在推出世界第一台HiMD录放随身听时,特意使其无法外接电池盒,并加大了机壳中镁元素的含量。那些存放时不注意的机器,最终会因为机壳中氧化镁含量的上升而渐渐变黑。正是这些令人咬牙切齿的缺陷,像一个鱼钩,钩住了消费者企盼更新换代的心。

  iPad得索尼真传,将“缺陷美”演绎至极,远甚于iPhone备受诟病的“不能换电池”等小毛病。从设计之初,苹果已清醒地知道让iPad做什么,并将软硬件资源聚焦于此。与全能但低效的上网本相比,这是另一种封闭式设计理念:做减法。

  勇气相同,姿态却不同,甚至颠覆性地另辟歧路。iPad不再像此前的苹果产品,一倍于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令大众仰视。399美元的起步价,专注的功能,易用的设计,平实的外观,一切都在宣告着iPad放下身段,冲出极客、商务精英们口袋的决心。

  想想看,不必担心几个小时就没电,开机不用等待太久即可看书、写字、上网,指指点点之后,随手放进包里——这将足以掩盖它的诸多缺陷。

  在坚持“革命论”的人士看来,iPad由此获得了从老人到儿童的心,即将掀起一场跨越数字鸿沟的社会革命。唯一的问题是,这群人的消费意愿如何?而绕道走钢丝,是否足以摊平iPad的研发开支?

  被唤醒的品类

  本季度末,随着iPad全球正式发售,Wired, GQ, Vanity Fair, The New Yorker 和 Glamour等杂志将推出第一批iPad版本电子杂志,由出版商康泰纳仕(Conde Nast)发行有关软件。

  显然,黑白屏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无法展现杂志的多彩魅力。尽管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称不惧怕对手的竞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iPad发售以来,此前独领风骚的Kindle迅速退出了报章杂志的显著位置。

  同一品类中,Kindle是先来者,紧随iPad的有基于谷歌 CHROME系统的平板电脑,还有微软、惠普、Pegatron和Archos联手打造的平板电脑。iPad发布会被苹果安排在Mac Pro笔记本和iPhone 3GS手机发布会之间,也无声地宣告了iPad介于笔记本和手机之间的品类定位。

  其实,去年夏末深圳华强路上,形似iPad的“山寨平板”已经批量发售。“超薄外观苹鸽平板手写笔记本电脑”的出品方兴龙姊妹科技有限公司认为,苹果是抄袭者,因为他们“推出更早”。兴龙公司于2009年8月推出P-88,并在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公开展示。

  回溯平板电脑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微软到ThinkPad几乎所有IT品牌的身影。自2000年微软推出Tablet原型机始,平板电脑的暗流涌动就从未停歇。

  然而,基于苹果iPhone对智能手机品类的引领效果,以及近期iPad的惊人销量,我们可以期待,iPad即将唤醒平板电脑品类,又一次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产品,激活一个大到无法想像的市场。贝索斯、盖茨,以及无数珠江三角洲的“山寨”厂商们,都应当为乔布斯寄去市场推广费。

  附:iPad SWOT分析

  劣势

  功能过多,阅读时易分心

  非电子墨水屏,长时间阅读伤眼

  不支持FLASH,现有电子杂志中某些动态及交互功能难以实现

  无USB接口,容量及功能难以扩展

  电池不可拆卸,不够人性化,虽然电池续航达10小时

  不支持多任务同时运行,比如看杂志时无法听音乐

  威胁

  亚马逊Kindle等黑白屏电子书阅读器更适合长时间阅读文字

  手机电子书功能增强

  微软操作系统平板电脑价格优势大,有更多厂商支持

  盗版下载或对BookStore产生冲击,损害iPad与杂志的共赢模式

  “山寨”厂商推出价格低、选择多的同类平板电脑

  优势

  屏幕长24.28厘米,宽18.97厘米,比您手中这本长30厘米,宽21厘米的《长江》杂志略小,恰好显示杂志一页

  4 : 3长宽比屏幕,尤为适合阅读杂志、报纸、图书

  不必担心几个小时就没电

  开机不用等待太久即可看书、写字、上网

  指指点点之后,随手放进包里

  机遇

  金融危机下传统杂志丞待数字化突围,iPad生逢其时

  内容可实时更新,顺应传统杂志低成本扩版,打破出版周期的新趋势

  大存储量便于收藏多期杂志

  为杂志丰富广告形态提供优质平台

  大触摸屏操作便捷,适用人群向学童及老人两端延伸

本文出自《长江》2010年5、6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