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养老金缺口,政府责无旁贷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长戴相龙日前撰文《不断壮大的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对全国社保基金事理会建立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社保基金理事会自2000年8月1日建立以后的10年来,其基金规模已从中央政府最初拨款的200亿元发展到今年6月底的7400亿元。用10年的时间将资产规模扩大到37倍,这对于社保基金来说,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成就,但社保基金相对于我国日益繁重的社会保障,还是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养老方面,由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养老保险改革之前在这方面没有资金积累,为了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不得不动用应当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有些地方即使将这种个人账户基金全部用于当期支付,年度养老金收支也还是存在缺口,需要中央支持。我国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空转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2008年底即已达到1.4万亿元的规模,而据今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国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披露,目前的空账又发展到了1.7万亿元。看来,这个数字正在日趋扩大。戴相龙在其文章中虽然没有对此给出明确的数字,但也指出:“到本世纪30年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将比现在更大。”

    养老金出现空账,有其历史原因可寻。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之前,职工退休以后仍从原工作企业领取退休金。在养老制度改革后,退休职工的养老改由社会承担,企业只负责向社会保障基金按规定缴纳养老金,同时企业在职职工虽然还未到退休年龄,也必须缴纳养老金。这部分养老金本是为支付这些在职职工将来退休以后的养老需要的,但由于国家在养老制度转制时没有向原来从企业领取退休金的那部分养老需求者支付足够的养老资金,使得社保基金只能从后续者缴纳的养老金中“挪用”资金完成支付,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寅吃卯粮”的局面,养老金的缺口也就只能越来越大了。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养老金出现的缺口,其实是国家没有承担起其相应的政府责任所造成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低工资、低福利的制度,民众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利益,使国家经济得以壮大。实际上,在这种制度之下,国家获得的财政收入中包含了一部分职工养老资金。但是,在对养老制度进行改革的时候,这部分养老资金却没有剥离出来,而是通过养老金的“挪用”,让现在的在职职工承担起了社会养老的责任,这无疑是一种建立在侥幸基础上的制度安排。

    当然,为了填平日趋增大的养老金缺口,国家在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积极措施,特别是给予社保基金各种特殊政策,鼓励其参与到对固定收益产品、股票和实业等的投资活动中,目前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也主要是通过这些途径得以实现的。但是,当社保基金将其精力集中于这种投资活动时,实际上已经使其社会保障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特别是社保基金参与到风险程度很高的股市投资中,一方面会降低社保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会对市场的公平公正秩序造成干扰。因此,社保基金过于热衷地参与到各种投资活动中,这并不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方向。填平养老金日益增大的缺口,需要政府作出更大的努力。

    填平养老金缺口,在技术上其实并无太大的难度,只要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就可以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归根结蒂是属于民众的,因此由国家财政承担这个功能对政府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2009年尽管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干扰,财政收入仍然出现了11.7%的增幅,今年上半年,在金融危机得到缓解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已经超过4,3万亿元,直逼去年全年的水平,今年全年则有望超过8万亿元。这为政府填平养老金缺口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政府拨款填充养老金缺口不像政府投资那样可以拉动GDP,这是一种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支出,因此这对政府无疑产生了考验。但是,养老金的长期空账运转,已经使我国的社保基金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作为政府来说,不能像商人那样处处盘算经济效益。一句话,填平养老金缺口,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