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市新政的江湖评说:“漏洞”、“木马”与“补丁


关于楼市新政的江湖评说:
“漏洞”、“木马”与“补丁”

 

  这些日子,一上电脑,右下角就跳出警告,出现N个漏洞!接着就是按照指令,打补丁!今日打完补丁,明天又是补丁,烦透了。回去向儿子请教,儿子淡漠,说软件设计就这么回事,技术总在打补丁中不断进步。再说,出漏洞的,打补丁的,各有营生,说是技术上的风险与规避,可以;说是背后利益的角逐,也可以。

 

  老伴旁听,很有立场的窃笑。意思是,儿子明白,老子糊涂。我想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圣人有言在先,我在儿子面前糊涂,不是很丢脸的事情。关键是,儿子的解释,在我听来还是有点蒙,没有从“昏昏“过渡”到“昭昭”。

 

  大前天快到下班时分,突然接到名伦的电话,通知参加晚间那档“非常财经观察”节目,话题是,“为楼市新政打补丁”。也是打补丁?呵呵,有意思。

 

  名伦年轻,勤勉,瘦瘦小小的,但在深视财经生活频道,倒是挑着节目策划担子的角色之一,经常为节目话题的选择,作穷尽枯肠状。我理解,一个切中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要从纷乱的生活和经济万花筒中提炼出来,谈何容易。

 

  “为楼市新政打补丁”,这回的话题,形象而精妙,还挺严肃。可想名伦和他的同事与领导们,倾注了不少劳动、责任心,还有眼光。

 

  为何打“补丁”?当然是楼市新政执行当中出了“漏洞”。

 

  节目播放了记者的暗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国十条”推出遏制异地置业、投机炒房的规定,而中介上下其手,充当“木马”;税务和社保部门,睁眼闭眼,巧妙成全。什么当地纳税和缴纳社保必须一年以上,人家花点小钱,暗通款曲,代办补办,一应手续就相当完备了;而信贷审核的闸门犹如玄关,乐于放贷的银行以不负有稽查责任为理由,将之婉转开启。政策漏洞就这样带着实利谋取成功的笑脸,洞开了。可以相见,为着凿开这样的漏洞,衍生出掮客的行当,腾挪出某种新的寻租空间,给需要规范的市场,平添了眼花缭乱的怪象,加剧了公众对于政策的戏谑、轻慢、迷惘和失望。

 

  如斯,“补丁”不打,是不行了。

 

  其实,话说回头,无论哪一轮的楼市调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和常态。是政策收放松紧不一,招致公众对于政策的轻忽和游戏;还是政策本身,在操作层面存有技术性缺失,带来打穿漏洞的可能?谁在昏昏,何来昭昭,是个问题。

 

  换一个角度想,楼市政策作为利益调节的工具,必然给关联各方带来扶持和限制的不同待遇,带来事实上的不同损益。博弈由此产生,而且绵绵不绝。有学者戏说,这是重商时代新一出样板戏的折子——“智斗”。

 

  但不管怎么说,政策要义,当是保障和推进社会的总体公平。如果政策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哪怕一份蔑视,都可能是遗祸深重的事情,不能容忍。而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法理是否尽可能完备,可操作细节是否尽可能周密,还有,违反政策的罚则是否严苛,都是杜绝漏洞的题中之义。

 

  说到底,固然 “木马”时时有意攻击,寻找和撕开漏洞,是祸源之一,而执行不力、苟且敷衍、特别是罚则乏力,不具惩戒与震慑力量,也是导致漏洞丛生的根由。

 

  所以,“补丁”不打好,是不行的。“漏洞”的根源,不反思个明白,也是不足取的。

 

  可惜,遍观寰中,弄虚作假,几乎成了新国粹。社会诚信缺失,假文凭、假学历、假证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国情土壤上,一方面看,新政楼市这点“漏洞”,小焉者,再有新的“木马”作祟,新的“漏洞”出现,毫不奇怪;另一方面看,如何重建商业伦理,如何重构市场秩序,如何重塑政策公信力,如何重树国人的财富观,……那更是调理中国楼市的命门和要津。

 

  那样,“漏洞”或会难免,“木马”纵难禁绝,但是,“补丁”一定会打得牢实一些,漂亮一些,可靠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