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给妓女的情书》


写给妓女的情书
  
  布衣郎子
  
  一
  城市是一支断掌,主吉主凶
  传说,并没有定论
  相士们数着手指,在甲乙丙丁里苦思
  我穿过闹市归来
  坐在桌前铺纸,很认真
  素纸白得像处女的年龄
  手指过处,一片温柔
  
  二
  这些年高楼都成了债主,逼人太紧
  深巷不断退缩,痛着经
  一月一次,已与气候不相联系
  窗前,目光失去了童心和新鲜感
  不少西装和罗裙来了又走
  很熟悉,没有久违
  
  大街一天比一天热闹
  繁华却不是每一个人的,也许你只能从旁经过
  穷人和乡下人老早就开始打烊
  
  三
  突然想恋爱了,止于想起女子
  想起一群被社会平均了的女子
  整夜,灯红酒绿
  穿着名贵西服的偷情者已是常客
  这片街区,贤妻良母一直没来
  她们正忙于胡思乱想
  这一切似可以与爱情毫不相干,也心知肚明
  
  四
  远处,一盏街灯拖长了张望的影子
  一半明一半黑
  历史聚齐一堆名词,围街站起
  想突围而去又想群殴
  大家都选择了去逛红灯区
  企图作一次君子或嫖一次妓女
  去之前,来之后
  一样没有定论
  这世界就是一只断掌
  而每张白纸都拥有过处女的年龄

       对诗歌的评价,一般在两个向度上展开。一个是选题,即写什么;一个是技术,即怎么写。对于诗歌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哪一个更重要,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认为,布衣郎子《写给妓女的情书》,就可以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向度加分。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就笔者所见,诗人大胆地涉足一般人视为禁地的领域,选择关于妓女的题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存在社会边缘的暧昧的群体。这份胆识和勇气,就是诗人的良知。令人钦佩不已。除了在题材方面的开掘,诗人在写法上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全诗共4段。每一段都设有一个观察的视角。从这视角看过去,就等于摸到了走进诗人思维隧道的入口。
  
  第一段,诗人扣题落笔。“坐在桌前铺纸,很认真”,因为诗题是“写给妓女的情书”,自然就要有写情书的动作了。那么,写什么呢?因为“我穿过闹市归来”,当然就想到了在闹市的所见所感。于是,我想到了关于“断掌”的传说,而城市,就是一支断掌,主宰着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的吉凶。可笑的是,有些人对事实是视而不见,还在做无谓的空谈。“城市是一支断掌,主吉主凶/传说,并没有定论/相士们数着手指,在甲乙丙丁里苦思”诗人借相士嘲讽了旧文化对现代文化的侵入和消解的努力,同时,不也有几分对现代文明的嘲弄吗?。“素纸白得像处女的年龄/手指过处,一片温柔”。“素纸”和“年龄”是两个属性和功能都不同的意象,在我们已经习得的理解中意义相差很远,诗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是要表现处女的清白和女性的脆弱吧。这不由得男人们如“我”一般小心呵护,因此“手指过处,一片温柔”。然而,竟逃不出现代城市对她们命运的主宰。“城市是一支断掌,主吉主凶”,这城市既能捍卫她们的清白和保护她们的脆弱,也能玷污她们的清白和打击她们的脆弱。“主吉主凶”,“并没有定论”。表现了诗人对现代人当下生存境遇的担忧和焦虑。
  
  第二段,“窗前”交代了诗人的观察视角。透过窗口,看着城市日益隆起的高楼大厦,诗人迫切地感到城市建设对圈地的贪婪和疯狂的扩张,“深巷不断退缩,痛着经/一月一次,已与气候不相联系”,我们早已熟知的传统和习惯,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遥远。现代化语境下,意外状况层出不穷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的生存境况,有如女人们从不爽约的痛经,“已与气候不相联系”。现代城市在孳生着一大批房奴的同时,也供养着数不尽的欲望和贪婪。也许,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存境况:眼前的一切,“很熟悉,没有久违”,看着“不少西装和罗裙来了又走”,“目光失去了童心和新鲜感”。
  
  “大街一天比一天热闹/繁华却不是每一个人的,也许你只能从旁经过/穷人和乡下人老早就开始打烊”,没有诗人的良心,就很难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没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体验,也将对如此明显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视而不见。诗人,代表了时代的良知。也许这时代良知未必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定是一个有时代良知的人。这几句诗使我想到了杜甫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想看,当城市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还在尖叫和喧嚣的时候,穷人和乡下人都在干什么呢?当富人们津津乐道于一掷千金嫖娼狎妓并以此为荣的时候,穷人和乡下人都在忙什么呢?“大街一天比一天热闹”,这“热闹”只属于“西装”和“罗裙”,与“穷人和乡下人”是不相干的。
  
  第三段是一个心理视角,“突然想恋爱了,止于想起女子”。恋爱的对象是女子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女子并不是一般人,而是“一群被社会平均了的女子”。我惊讶于诗人的语言能力。什么样的女子是被社会平均了的女子?当然是妓女了。原本,这就是写给妓女的情书。“西装”在这里再度出现,“穿着名贵西服的偷情者已是常客”,对应于第二段“不少西装和罗裙来了又走/很熟悉,没有久违”。相同或近似的意象反复出现,强烈暗示了当下城市生活的放纵和糜烂。这放纵和糜烂的城市生活,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罩住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释放数不清的魔鬼,诱惑着摧毁着现代人的心志和脆弱的灵魂。不是吗?相对于在暧昧中生存的妓女,哪些所谓的“贤妻良母”们不“正忙于胡思乱想”吗?既然她们的“胡思乱想”“与爱情毫不相干,也心知肚明”,那么这“胡思乱想”又是什么呢?当然,大家都“心知肚明”。
  
  诗人直面恶俗的社会风气,抨击不良和腐败,这份诗人的良知和勇气,不能不叫人称道。但是,有必要质问的是,我们的社会真的腐败和不良到如此地步了吗?诗人是否对现状和未来过于消沉和悲观了呢?
  
  诗歌第四段选择“远处”,锁定观察的落点。自然地拉远了与对象的距离。这距离把诗人从欲望中捞出来,使之远离诱惑。“远处,一盏街灯拖长了张望的影子/一半明一半暗”,在街灯下站着的,是妓女?还是嫖客?抑或两者都是?在与对象拉远了距离后,诗人更加看清了当下社会腐败和不良的存在状态。“历史聚齐一堆名词,围街站起/想突围而去又想群殴”,这几句,我想应该是针对人们的观念冲突所作的意象选择。“大家都选择了去逛红灯区/企图作一次君子或嫖一次妓女/去之前,来之后/一样没有定论/这世界就是一只断掌/而每张白纸都拥有过处女的年龄”,禁不住诱惑的人们,其实对于道德的、是非的满脑瓜子的概念,就像一部历史充满冲突和自相矛盾,就像街灯下“张望的影子”,“一半明一半暗”,“企图作一次君子或嫖一次妓女”,总之,就像断掌的传说,主吉主凶没有定论,人性的是与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诗歌最后几句与第一段呼应。因为“大家都选择了去逛红灯区”,这“大家”当然也包括了“我”的,所以诗歌开头才会有“我穿过闹市归来”句。一次特殊的经历,引起“我”对所见所感进行了“很认真”的思考。这是一次关于人性的思考,是一次关于人性面对充满诱惑的生存现实的思考。这思考没有结论。但是它足以警醒我们思考并面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人类当下的生存状态,诗人作出了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而选择关于妓女的题材,则有效地为诗人的思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