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文艺报》少数民族专刊上的文章


春蕾一夜沐雨开

——记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

 20105月,是一个值得永远珍藏、感恩和回忆的初夏。我们为繁荣民族文学而来,为交流、提高、相识而聚,这就是我们五十多位少数民族作家汇集蒙古风情园的缘由。

……得知我要前来参加《民族文学》杂志社在内蒙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姐姐专门为我绣了一顶新帽子。在彝族的服饰中,帽子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年改稿班宛如夜幕上璀璨的明星,将我的文学天空点亮!

代表们发自肺腑的言语,表达出了二十几个民族、五十多位少数民族作家们的心声。

2010512,他们从祖国各地、天南地北汇聚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方路桥集团的蒙古风情园,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他们一路奔波而来,千里迢迢,有的结伴同行,有的只身赴会,所有的人都不拒辛苦,因为前面有着他们深爱的文学缪斯在招引,在呼唤。所有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初夏午后的细雨和路边绽放的小花,浸湿了岁月。

他们就像将欲开放的花蕾,经过改稿班专家、编辑们的精心点拨,如遇一夜春雨沁入心田,有的茅塞顿开,恍然悟出自己多年来小说水平不能提高的症结;有的激情四溢,创作灵感如泉水喷涌;而更有甚者,一夜之间突然下笔如有神助……

幸福,挂在他们脸上;收获,落在他们的作品里;满足,映在他们的照片上;快乐,洋溢在他们的双眼中!这一切,都摄入我的眼帘,镶进我的心田,我将改稿班这几十个日日夜夜,作家们的点点滴滴感受,各民族作家们的和谐与友爱一一记录于此,让更多的人们分享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80后的感恩

“我是这样来理解饮水思源的,《民族文学》提供的慈善,我认为在这里慈善二字并非布施,因为慈源于一种博爱,善源于一种感恩,正是这种双向的互动,给了我们一种进步的力量来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80后的心声,更是所有改稿班作家的心语。

80后的几位小伙子,他们非常可爱,当他们羞涩地说着自己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我读懂了《民族文学》举办这个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意义,叶梅主编近两年来反复强调《民族文学》要办成精品杂志,让民族文学与作家共同成长;精品何来?精品不仅要从现在成熟的作者中得来,更要着力培养年轻的80后、90后。而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创造力,一种责任感,一种潜能。

“我父亲刚刚去世,他给了我生命,但民族文学给了我文学的生命,所以我放下悲痛,背上简陋的行囊,毫不犹豫地前往呼和浩特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土家族作家田冯太提起父亲眼睛还有些湿润。

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羌族80后作家王明军,当说到他参加稿班的体会时,纯朴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是第一次走出四川那高峻的大山,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内蒙草原,第一次与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同吃同住同交流。而这一切,却是在我孤独的文学创作中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参加了如此规模盛大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

改稿班里还有如向迅、羌人六等青年作家。他们个个锐气、灵敏,同时也不乏思想的深度,尤其是诗歌观点,见解独到,一针见血。

 “作为一个贫穷落后山区里出生的孩子,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北京城里还有一个关心我成长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的老师们。”这位荣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普通高校20072009年度科学学术创新标兵”的苗族小伙李金福,几天来始终沉浸在幸福和感恩之中:“改稿班让我获得了文学创作的真谛,我想今后要加倍努力创作,写出好的作品,回报民族文学,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阿不来提·努拉洪是维吾尔族80后的小伙子,激动地告诉我:“当我接到《民族文学》通知我参加改稿班的信件时,流泪了。我生在伊犁,但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一步。没有坐过火车,但大家知道我要参加《民族文学》改稿班后,都为我高兴,他们自发性地为我凑足了路费,他们说我是他们的骄傲。” 努拉洪泪花闪闪地说,“当叶梅主编知道了我的情况后,鼓励我好好创作,多看书,多翻译作品,在翻译中提高翻译质量,并且为我了解决了车票。”

扶持新人推出新作是《民族文学》的特色,从近期刊出的蒙古族80后青年作家专号和藏族青年作家专号上,可以看出《民族文学》在着力打造青年作家,因为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文学的希望。

饮水思源,是为人为文的准则

那是一个雨过天青的下午,坐在办公室里,因为无聊,他翻看着一些杂志。一本、两本……当他就要放弃翻阅的时候,那本朴素的杂志《民族文学》闯入了视线。“我生于这摇篮,我还要走出这摇篮,走向世界,以报答民族文学的恩情。”重庆文学等大奖的获得者土家族作家苦金,向我讲述了他对摇篮的感恩之情。

“我是民族文学培养出来的。”这是《满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于晓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仅仅是于晓威,在这个改稿班里,知恩图报,是这批作家为人为文的准则。

蒙古族作家韩静慧是“骏马奖”获得者,也是一位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我虽然写了一些畅销书,但我感觉好像还是站在文学的窗口朝门里张望。从写儿童作品向成人文学写作是从《民族文学》开始的,《民族文学》是我进入成人文学的摇篮。”

    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几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不仅是我的民族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我的民族;也不仅是民族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民族文学,我要选择我的民族,我的作品是心灵的流露。”

仡佬族作家肖勤是位女乡长,在《民族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后,去年又参加了《民族文学》祖国颂改稿班,谁也没有想到,她刚到改稿班时,对文学似乎还是懵懵懂懂,可经过中国作协民族文学、鲁院的培训后,她的创作有了突破,小说连续在各大刊物上露脸,《小说选刊》等刊物纷纷转载。在这次改稿班上,在叶梅主编等人的交流和指导下,她的近作一个中篇、一个短篇和一篇散文将作为《民族文学》“特别推荐”集中刊发今年的第八期。

对文学一放就是十五年的人,为何又重操旧业?蒙古族汉子曹国军的话意味深长:“我年轻时就开始文学创作了,可是生活窘迫,一个人连固定工作都没有,没有住的地方,没吃了上顿找下顿的,还搞什么文学?经过十五年的打拼,终于一切都安定了,家也从内蒙落户到了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文友见面会上遇到了叶梅主编,她说:“经商是你营造的物质家园,而文学是你要营造的精神家园,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精神文明有所需求。我希望你重新拿起笔,好好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去年到今年,我连续在《民族文学》和其它刊物上发表作品。作为一个商人,生意我早晚要交给下别人,但文学创作之路永远属于我,我会永远走下去的。我绝不会仅仅做一个商人,还要做一个民族文学阵营中的创造者和追随者。

藏族作家达真近来创作势头正旺,他的长篇小说《康巴》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他说:“参加改稿班看见和听到民族文学这四个字,顿时心生亲切,无论自己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

藏族女作家何延华腼腆地说,我的感恩与体会都在这三幅对联中了:

三十年栽树浇花育得桃繁李荣; 两万日雕金琢玉换成钟灵毓秀。

情注文坛满园桃李;爱洒沃土遍地蕙兰。

传经布道老凤沥血;知恩感恩雏燕有心。

我知道,她这是表达对中国作协、《民族文学》的感激之情以及编辑们的敬意。

热烈而难忘的座谈会

改稿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白天听专家和编辑谈创作,晚上进行小组座谈,可以自我介绍自己的创作情况,也可以谈炎白天听课的感受。

大家发言踊跃,都想把自己心里话抖露出来。几乎每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心里历程,听来饶有兴趣。

苗族小伙末未说:“到内蒙是我一生的计划之一,原准备过几年再来,没想到《民族文学》却提前实现了我的梦想。第一次置身无边的草原,心中的激动持续不减,每天早晨和傍晚,我都要到下榻的蒙古风情园里走走,看看这里穹庐似的天和天上的白云朵朵,还时不时摸出手机,跟家乡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这里的安逸环境和幸福快乐的心情。

说来不怕老师笑话,从接到《民族文学》电话通知那刻起,心情就没有平静过。于我而言,参加这次改稿班有许多的第一: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文学活动,第一次享受四星级宾馆,第一次聆听如此多的好老师讲课,第一次与这么多的兄弟民族亲密接触,第一次与这么多的编辑老师和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面对面交流……”

最值得记忆的是全体改稿班作家与《民族文学》的编辑一起召开的座谈会。由于改稿班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几个民族,有五十多位,这次又都是新面孔,所以有必要大家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姓名、职业、所创作的体裁,包括取得的成就,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了解你,认识你。座谈会从下午2点开始,既有序又热烈,都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还久久不愿意散去,话筒抢来抢去,每个人都直抒胸臆,从文学的创作问题到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性的归属,从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写作风格的比较,到如何把握体裁,从作家应该是体验生活,还是作家应该从书本中、生活中观察……似乎有许多话要倾吐,要探讨。令许多参加会议的作家惊讶的是,叶梅主编在每个人发言后都有一两句点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少数民族的作家她竟然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谁获过什么奖,谁的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了,谁的创作风格正在转变,谁的长篇小说开了研讨会……

难怪这些少数民族作家把民族文学当成娘家,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李冰书记的寄语

这次《民族文学》改稿班是中国作协党组列入了2010年的大事之一,作协党组非常重视,为此会议期间李冰书记特意寄语大家,他说:“希望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获得创作丰收。”

“这次改稿班收获很多,感动很多,但也有遗憾。何建明副主席带病参加了我们的开幕式表示祝贺,让我们倍感激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与改稿班的作家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他的讲座平实而知识量大,对小说技法、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活动描写,以及当下小说的走向,都一一进行了讲述,赢得了改稿班作家的阵阵掌声。

在中国作协党组的领导下,“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取得了成功,改稿班期间,不但收到了五十多位作家的近200万字的作品,而且有的作家在听完专家们的讲课后,有了灵感和创作激情,经过与编辑们交流后,对稿件又进行了修改,他们都非常刻苦勤奋,有的通宵达旦,有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只吃了些方便面,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又新创作了作品,创作热情之高,创作质量之高,是令人欣慰的。

“各位老师的讲课,犹如醍醐灌顶,打通了我的写作关窍,如李敬泽老师的‘小说要枝繁叶茂,也要有场面和生活的气息,只要坚持,就能够成功’,坚定了我的写作方向;各位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看到了我写作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消失多年的师生情谊,像李霄明副主编在讲课时所说,‘写作与开车甚至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开车,距离太近,容易追尾;距离过远,又会跟不上。写作也是一样,要掌握分寸,写作就是强调一个度字。作家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当然也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

 《民族文学》改稿班结束了,正如有作家言:此次改稿班令我为之一新,上海世博会以多元文化的交流,让我们看见了地球人最终的归属是以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谐而走向前方的。它的内涵恰恰在“改稿班”得到了延伸,各个民族的同学们带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交流一堂,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巨大魅力,这种聚会让我受益终生。

呼和浩特是座美丽的城市。它有西洋教堂,也有穆斯林的清真寺,更有佛教的寺庙,它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几十位少数民族作家来到这个城市,或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他们一定会为这座城市留下踪迹——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与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作协联合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将会在少数民族文学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0年夏,写于蒙古风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