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如何杜绝懒政思维


据报载:广州报刊亭即将“告别”主干道——市规划局正在公示《广州市报刊摊亭综合整治和整治管理工作布点规划》,所有的露天报刊亭很可能将被挪进临近的次干道和支路。未来露天报刊亭将被逐步取消,而改为入室开店。而实际上,这一规定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执行:记者看到,那些已经确定的布点,几乎都离开主干道、缩进支路窄巷。比如在东风路上,规划的27处报刊亭,几乎全部缩进旁边的支路小巷。

这种因为要某种暂时原因就兴师动众,甚至不惜将长久以来已为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予以彻底改变的做法,应该是我们的传统了。然而,也正是这种传统暴露出我们一些部门懒政思维,遇上问题,在管理粗放经营,矫枉过正,一刀切的简单思路。而这种为自己管理方便一刀切的做法,却往往会让市民为付出极大代价。广州这次仓促将报刊亭赶出主干道缩进支路小巷就是一例。

应该指出的是,报刊亭之所以遍及大街小巷,是因为报刊杂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可以在上班路上、等车途中乃至驾车之际,很方便地从路边买到报刊杂志,借以了解国家大事获得生活工作相关信息——可以说,这种顺手买报随意阅读的方式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构成了一座有品味的城市的文化景观。现在,有关方面因为面子所系,竟要将这些方便市民,有益于形成一个城市书香氛围的露天报刊一律取缔。且不说这样以来,市民不能很方便很随意地买到报刊获取信息;就说这样一来,售卖报刊的经营成本必定翻倍——由谁买单?不是已经有经营报刊亭的老板对此表示:“不是我们不想入室经营,实在是入室经营的铺租太高!一份报纸不过赚两三角钱,都是小本生意,一天赚两三百元算旺的,入室经营,铺租动辄几千上万元,谁开得起啊?”

其实,这种报刊亭遍及大街小巷的情形在欧美国家十分常见——或者说:这种方式本来就是从现代国家传来的。比如,在西班牙,其报刊亭都是由政府统一设计和建设的,一般建在人行道或风景区的入口,面积为长约3米,宽2米,用不锈钢建设的外壳,正面和侧面都是玻璃窗,可以摆挂经营的报刊杂志。这样一来,报亭式样美观统一,分布也均匀,符合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政府把建好的报刊亭向社会公开出租。有意经营的人可以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就可以经营了。而美国的报刊亭也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对它们的唯一的规定是:所有报刊亭都必须距路沿0.5米。

我们的政府一直在主张执政要“以民为本”。这“以民为本”如何体现?我想,就该体现在诸如方便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和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报刊亭能不能出现在主干道上这类小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