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生活的一角


战后日本生活的一角 (评《战后日本大众文化》)

看完这本书,脑海里留的便是一串串数字、一段段历史和一张张的用于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图片,自我感觉收获不是很大。详细的数据和文化背景分析,也许更适用于学习和研究,而不适用于浅尝辄止的阅读;也许更适用于日本国内人士和潜心于日本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而不适合我这样的中国普通读者。
开卷有益,自然要谈点感想。开始就用很有学究味道的解释来为书名划定界限:“战后”指的是亚洲•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时代。“大众文化”已不再是“精英与大众”中的那个大众的文化,而是渗透到了每个角落的一个立体的表现形式,带着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化和媒体环境三个因素去看战后日本的大众文化,也许我们会得到更好的理解:人民生活的变迁、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
带着这三个因素去看日本的大众文化,也许就可以更好地得到答案:学校供餐还有美国农业与日本学校的深度关联;冰箱的衍变透射出日本社会环境、社会观念的改变;家庭餐馆的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美国化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婚礼与婚宴从民主式到豪华,最后又到了个性化和务实型,整一个返璞归真的哲理;儿童间的发展,反映了孩子的地位得到逐步地提高;黄金周的概念原来还是从日本来的,享乐和痛苦都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宠物?人类的朋友还可以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健康方面,日本已经走过了中国现在面临的“保健泛滥”的阶段,健康的理念、食品、运动方法等等都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化妆的重点部位、低龄化和向男性同志渗透的特点,也许在别的国家也经历过吧。
棒球的运动,应该是从美国传过来的吧,在日本一样有声有色的,日本的吸收和创造力就是可以;出国旅行,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对,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不是官员们的特有;街头卖艺在古代很多国家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在日本被禁止后重新得到新生了,可喜;日本的相机还是比较有名的,相机的发展历程也看出了日本人的精明,感谢他们的“傻瓜相机”,连傻瓜都能照相了。我们竟关注儿童的游戏了,殊不知这里也体现出大众的文化理解方式。
相信大家都不会喜欢有特点、没特色的东西。我们可能对日本的历史会有感兴趣的地方,可是谁会特意注意日本宠物、餐厅等的历史?对于我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日本的商业帝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