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自主品牌成功之路”第三部分


(续) 

n       

n      奇瑞创造了中国很多的第一,我们的很多经验都是从它身上得到的,研究奇瑞的发展道路,借鉴并创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条风险较小的简捷之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条比它更好的道路,而视之不见,只能看着它绝尘而去。

n      奇瑞从一开始就与佳景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现在看来,这已经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佳景一直在奇瑞重要产品开发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其间,由于奇瑞的战略变化,也给佳景带来一些变动,一部分人出走建立南京开维公司。这无疑是奇瑞的一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奇瑞发现,它不得不走向国际合作的道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逐步真正建立起坚实的正向汽车设计能力。这也就不难理解它后来在上海建立世科嘉的原因。它忽视一点的是,佳景完全有可能通过国际合作而形成正向能力,而不是只有重新建立一个公司一条道路。奇瑞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损失是,它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能力,而是帮助能够控制的伙伴形成了这样的能力。在意大利都灵同样如此。

n      可以清楚地看到,奇瑞明确认识到一点,进行国际合作和建立正向开发能力,是汽车研发的必由之路。这一条路,不能指望别人,必须由自己来走,这是典型的第一思维。

n      我们看到,奇瑞目前较为先进的办法是由意大利博通和宾法做完造型和可行性分析,然后交由国内佳景和世科嘉进行结构设计。这一模式就是前面讲到的第五种模式,即造型、可行性分析和工程分离模式。其中造型与可行性分析可由一个供应商完成。它刚刚开始这一模式,较为重要的项目,就留在意大利的都灵设计公司来完成。奇瑞在SE领域,即工艺同步工程,也是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办法。因此,我不敢说它已经发现了这一最佳模式,但这确实是它最优的选择。

n       

n      比亚迪当年从同捷挖走了整整一个团队,是迄今为止,是较长安之下,最为完整的一个团队。与奇瑞、长安、海马、波导一样,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确实是明智之举。

n      这支队伍在当年应该说是中国最为杰出的一支队伍,而现在,只是第一流队伍中的一支而已。为什么?因为除了向正向设计转变外,另外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工艺可行性能力,也就是人们喜欢说的SE(工艺同步工程)。比亚迪的研发团队近两三年可能受困于工艺可行性,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发现的痛处在工艺,工艺方面的进展就会比较大。而问题在于,让产品设计人员加强工艺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事倍功半。即使有突破,由于各大公司已经大力开展SE工作,系统而规范,最多也就是伯仲之间,平分秋色。而在产品设计的逆向领域,原有的优势也可能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原因在于,中国公司精通逆向设计,培养逆向人才的速度和效率非常高。从这里我们看到,拥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并且保持这支队伍的持续优秀是何等重要。

n      技术团队的贬值,使得团队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现,也就是说,公司再付当年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技术团队本身的价值,领导者应想办法使他的团队升值保值。升值保值的途径唯有进行在SE领域和正向设计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然而,那支队伍无法胜任与国际合作。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但是,这同样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是公司最为困难的选择。

n      另一惊艳之举在于比亚迪模具,它弥补这支研发队伍在工艺以及在整车质量上的不足。然而,这并非是比亚迪模具有何过人之处,而是恰恰符合了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已,这是决策者的成功。这两次重大决策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

n       

n      长城与同捷开展了气势如虹的合作,上千人在一起协同研发10多个项目,这是令人钦佩的决策!试问,同捷固然有诸多缺点,但是国内可利用资源,还有哪一家?这就是典型的第一思维。虽然我出自同捷,深刻了解同捷的缺陷,还是认同这样的决策。事实也证明,这一类型的开发,这是成功的选择。如果有不成功之处,可能在于本研发模式的局限性。此种合作可快速大量培养低端人才。

n      长城也几乎尝试了所有奇瑞的模式,只是在国际合作项目稍有挫折之后,放缓了国际合作的步伐。即使这样,在冲压SE和造型领域,国际合作的步伐仍旧没有任何减慢。主要问题可能在于更加倾向于与亚洲供应商的合作。

n      长城建立起自己的发动机事业部和模具事业部,这一点已经显露出潜在的野心。这是成功企业的必要条件,但模具没有必要完全自己做。

n      长城海归虽然没有带来国际合作的全面成功,但至少带来了一些观念。事实上,那些海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确实也比较困难走到那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尽头。正象我们许多正确的选择是迫于现实压力一样,海归的退潮也基本上是缘于此。然而,因为某个项目的失利而完全摒弃国际合作,是不理性的决定。

n       汽车生产线开始国际合作,显然是明智之举。正象我们事事研究奇瑞一样,奇瑞在各个领域已经开始大规模与欧洲公司合作,而这件事情,要到两三年以后才会被大家广泛了解,而那时候再跟在后面学,就晚了两三年,而这两三年,已经不能再浪费!分析中国汽车发展史,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机会。

n      与国际零部件重要供应商的合作也已经开始,那些急于抛弃国外供应商的想法是没有从整个汽车事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必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