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自主品牌成功之路”第七部分


(续) 

 

n       造型是如此重要,长城的几款新车和比亚迪F3,从造型角度来讲,都比奇瑞的旗云、A5和东方之子要好得多。为什么?今后奇瑞会不会在造型上继续犯昏?可能性不大。因为奇瑞已在两三年前大范围启用意大利造型。而意大利造型之后是什么?中国造型。谁能有计划地培养和利用中国的乔治亚罗?

n       供应商的事情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也是我们的事情。这是典型的第一思维!这与拯救欧洲供应商一脉相承。甚至有时候,我们要创造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出来。象立体研发模式里,国内合作伙伴的选择,就可能象奇瑞创造佳景、世科嘉和都灵设计那样,有意识培养一个。而这些甚至根本不需要投资,更多的是思维的转变。

n       奇瑞固然强大,但绝非不可战胜。原因在于它的运作效率只是比传统国企高一些而已。它真正成功之处在于没有挑战者,一切好处唾手可得。

n       保守估计,5年内奇瑞至少要投资500个亿,到底谁是第一?就算我们的效率很高,比它高20-30%,我们也必须在5年内投资很大才行。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没有领先于奇瑞。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什么意思,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它很笨拙,钱花得也很冤枉,但是,他们得到了最好的东西,速度,发展速度!

 

n       为什么速度这么重要?请看大标题!

n       为什么?研究国家政策所得。

n       汽车工业是可能是经济中最大的政治,任何想要游离于政治的想法,不但不切实际,而且大大误国误民误自己!

n       表面上看,轿车目录是国家政策的核心,其实远非如此。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n       国家的目的是在3-5年内,整合国内汽车厂,形成大集团大公司,从而与国外公司一较高低!这是国家的终极目的。而任何依靠行政管制的行为,必定是急于求成的。所以,到底是3年还是5年,不但我不知道,甚至国家也不知道。但看目前情形,不会超过5年。那么,5年之内和5年之后,国家会做什么呢?

n       国家不会允许汽车公司窝里斗。现阶段主要目标是和合资汽车企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行使行政手段让前三位公司兼并重组其它小一些的汽车公司,开始国内外中国汽车大反攻。这对于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崛起有着重要意义,就象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

 

 

 

n       对于中国政府,选择似乎也不是非常困难,轿车领域选择2-3家着力培养,只要成功,或者在这几年中有自己冲出一条血路的,3-5年后一并加以支持就是了。

n       然而,从一开始,这就是不公平的竞争。试想,起跑线不一样,却要跑出一样的结局。假设奇瑞和吉利可以从融资、政策等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而其它公司无法得到相同的条件,在这样的竞争中,胜算究竟几何?以奇瑞为例,2007要投入10多个车型,实际投资而非计划,明年,后年,3年后,5年后,情形会是怎样?不做第一,就做第二。现在近30家自主企业,想想看,如果5年后要死掉90%,我们到底会在哪里?第二同样非常艰难。第三的命运则朝不保夕,任人宰割。不信吗?

n       如果你是奇瑞或吉利,如果你想到政府会这样,你会怎么办?当然大力支持。不要忘了,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也是支持的,甚至外资企业也是支持的。为什么?因为这符合他们的战略利益。每个利益集团都寄希望在政策调整中得到自己最大的利益。

n       奇瑞吉利相信自己会胜出,因为他们对手是目前的国有企业,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更多的有潜力的企业进入汽车业。

n       国有企业相信他们一定从中能够得到某些好处,而且判断比奇瑞吉利更有希望夺取最大利益。这一次他们的算盘可能错了。

 

n       外资企业为什么也会支持这一政策呢?他们与国企合作多年,他们坚信国企不会有什么作为。而且根据他们对中国政府政策的研判,很容易做出在新一轮政策调整中,现在大型国企占据上风的结论。这一结果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n       政府的官员们会怎么办?三大利益集团已经知道怎么办了,难道他们还不知道吗?不管是国家政治精英出于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考虑,还是出于被说服的角度,他们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n       我们该怎么办?现实往往是,死不了,也活得不太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所谓谋势,对于事业至关重要。当年,我大声疾呼,我们与奇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研发原因,我们输了第一场。

n       现在,我又大声疾呼,我们还会同样无动于衷吗?我们绝非只有被动接受极其不利的形势。我们还有机会!但是时间无多,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不能再用海龟的原因,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来学习和适应。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再雇用他们,只是不能再用作中流砥柱。

 

n      为什么只有3-5年的时间?如果以上假设成立,奇瑞今年的销售计划是40万辆,吉利也定在了30万辆,悲观估计,3年后,奇瑞将达到100万辆,吉利将达到70万辆,如果我们的产量只占他们的10-20%,政府就会毫无顾虑地开展上面分析的一幕,历史上最困难的局面就形成了。乐观估计,5年后,奇瑞达到近百万辆规模,中国汽车业期间有所波动。5年后有2-3家达到60万辆以上规模,是不难想象的事情,也是不能做出相反判断的。那么,最迟5年,肯定面临着重新洗牌。

n      目标非常明显,3年后,我们如果能够达到40万辆就会比较安全,但是我们没有做到第一。第一轮危机过后,我们还要应对第二轮危机。3年后,最少我们要做30万辆,这样才相对安全,否则,人为刀俎,就象当年美国克莱斯勒一样。